“沒有好的食材,最厲害的大廚也不能煮出米其林的菜式”
當然,一個差勁的廚師也可以把最新鮮最上乘的原料弄壞浪費掉。咖啡也是一個類似的概念。
經常有人說,一杯好的咖啡,其中60%是種植和加工,30%是烘焙,剩下的10%就是沖煮。雖然10%好像很微不足道,但沖煮這個部分,還真有影響大局的能力。
那到底要怎樣才可以不浪費咖農和烘焙師的汗水與努力,把咖啡裡的風味極緻地萃取到杯裡?根據SCAA的研究,有6大基礎的要素可以左右出品的品質。
1
優質用水
一杯咖啡的成分,大多是水。
一般沖煮方法準備的咖啡,大概有98%是水分;
意式咖啡的話,就差不多90%是水。所以,要想沖泡出優質的咖啡,用優質的水是常識吧。
那怎麼樣的水才算是好的水呢?首先,它必須無氣味或味道,也不可以有顔色或其他肉眼可見的雜質。另外,它的酸堿值應該在7-8之間,并且不能含有氯氣。
再深入一點的話,水的總溶解濃度(TDS)應為150毫克/升上下,包括約為55毫克/升的鈣硬度。
當TDS值太高時,那個水的溶解能力就不會有效率的萃取咖啡物質,泡出來的咖啡就會有萃取不足的感覺,但相反如果TDS太低,例如若你使用的是TDS為0的純淨水,得出的咖啡就很容易有苦苦的過萃味道。
2
粉水比
簡單來說,這個比例就是你用多少分量的咖啡豆和水去沖煮咖啡。
量度單位多為,多少克咖啡對多少毫升的水。在一般的環境下沖泡咖啡,我們都會視克和毫升為一樣的。所以,如果你用了15克的咖啡豆,并使用了240毫升的水作沖煮,那你的粉水比就是1:16。
有這麼一個理論标準,就是所謂的黃金比例是1:18的,但在我的認知裡,和我曾溝通過的咖啡師當中,多數用的都是的1:14 - 1:16粉水比。
至于意式咖啡的話,粉水比指的就有一點點不同。我們一般讨論的比例會是,多少咖啡豆對萃進杯裡的液體的重量,可能是由于這2個數據比較容易測量吧。反正,舉個例子,你是把19.5克磨好的咖啡粉放進過濾手柄(portafilter),而拉到杯中的濃縮咖啡有39克的重量,那你的粉水比就是1:2。
我們經常強調的,味道是一門主觀的課題,而且,每一款咖啡豆都不同,所以隻要你記得,水的分量越多,萃取量越高(就是被溶解的物質會越多),但最後出品的口感會越薄這道理(萃取率永遠是在遞減的),你就能輕松依據口味去調整出最合你心意的粉水比。
3
适合的研磨度
粗的研磨度,代表咖啡粉需要更多時間來釋放風味物質,也代表水在咖啡顆粒與顆粒之間流動的速度較高。細研磨度,當然就恰恰相反。
适合的研磨度的意思就是,你選擇的磨豆粗細設定,能夠讓你在目标時間内,完成剛剛好的萃取。譬如說,你想在30秒内完成萃取一杯濃縮咖啡,你就需要把咖啡豆磨成很細的粉,不然在30秒這麼短時間内,是不可能把咖啡的風味充分釋放的。另外,如果咖啡粉不夠細,沖煮的水就會很快的穿過咖啡層,導緻濃縮咖啡的口感和濃厚度大大降低。
那如果想沖法壓壺呢?這個時候,研磨度就必須要調粗了,原因有2個。第一,法壓一般需時至少4-5分鐘,為免風味過早完成釋放,導緻過度萃取,所以要用粗一點的咖啡顆粒。第二,水流太快穿過咖啡層這點,不需要考慮,因為在整個浸泡萃取過程,水和咖啡一直都是處于接觸狀态的。
除了粗細這個環節,現磨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咖啡裡很多最美味的香氣等物質都是非常不穩定的分子,在咖啡豆被磨成咖啡粉後15分鐘内就可以被全數釋放掉,所以想要最好喝的咖啡,就應該等到沖煮前最後一刻,才去磨咖啡豆。這也是為什麼預先研磨的咖啡粉,泡出來的咖啡味道都很一般,很乏善可陳。
“你怎麼可以确定,你剛泡出來的那一杯咖啡,已經完整地表達了咖農和烘焙師賦予給這個咖啡豆的香氣,風味,和口感呢?”
4
最合适的沖泡方法
首先 - 讓水接觸咖啡幹粉,接着 - 将兩者分開,這應該就是“咖啡沖泡”最純粹,最簡單的描繪。咖啡沖泡有不少的種類,例如澆注(像V60),浸泡(法壓),真空(虹吸),混合(Aeropress),以及批量處理等(最簡單的例子有像TECHNIVORM或BUNN機一般的大比例的澆注)。
從技術或萃取層面來講,不可以說任何一個方法相比其他的有着絕對優勢。重要的是,你需要考慮不同因素,來選擇一個當時最合适的沖煮方式。
要留意的因素包括:
你或客人的口味喜好是什麼(浸泡的咖啡一般口感較豐盈順滑),沖煮工具的限制(如果沒有細長嘴的熱水壺,想通過澆注法去沖咖啡可能太困難),你有多少時間去準備多少咖啡(要招呼朋友或者一個團體,批量處理會是好一點的方法),等等的因素。
正如我們經常鼓勵大家去體驗不同産地和不同加工法的咖啡,我們也提議你盡量嘗試各種的沖泡方法,享受更多咖啡沖煮的樂趣。
5
正确的沖泡操作
無論你用的是哪一種沖煮方式,萃取上的理論規範都不會變,意思是,不管你是在澆注還是浸泡咖啡,你都可以借着控制改變某些變數,而達到一個你認為最佳的萃取率。第一個可控的變數,是沖煮時間。沖煮時間一般被界定為,從水接觸幹咖啡粉床的那一刻開始,直到最後一滴的咖啡離開沖煮器具進入杯子或玻璃壺為止。
當然了,沖煮時間和萃取率成一個正比:時間越長,萃取率越高,反之亦然。
水溫是另外一個變數。水的溫度越高,能更快地萃取更多的物質;水溫越低,就會越慢地萃取少一點的東西。
傳統學說,普遍沖煮咖啡的水溫應該在90-96度,但近期有不少的業内人士提出了沸水論。意思就是說,隻要在泡的咖啡,是高品質的精品咖啡,并于種植、加工、烘焙等階段都處理得宜的話,利用100度的沸水去沖煮這個咖啡,不但是可接受,甚至是可取的。
同一時間,我們看到了有不少咖啡比賽的參賽者和優勝者,用比較低溫,大概80度甚或更低溫的水去沖煮他們高質的咖啡。再加上,越來越多客人喜歡喝冰滴或冷泡咖啡。可以說,水溫這一塊,真的是任君選擇,悉随尊便,0-100度都可以随意實驗。
一個比較不明顯而且比沖煮時間和水溫都更難控制的變數,是湍流。
湍流在這裡指的是水在沖煮器具裡,于咖啡粉外圍流動以及穿過咖啡粉時的一種攪混動态。人工攪拌,譬如在沖泡過程中用勺子攪動咖啡粉床,當然會産生湍流。但注水的速率,咖啡釋放的二氧化碳氣泡,咖啡液從粉床流出,都會導緻湍流。沖泡時的湍流越激烈,被萃取的物質就相對越高。
6
過濾器材質
當水從咖啡粉溶解抽出了美味的物質後,就是時候要利用過濾器将粉床和咖啡液分開。
很多不同的材質可以被用來制作過濾器。紙和布為其二,常見于澆注方式會用到的過濾紙或過濾布。另外,多孔的金屬過濾網也被用于不同的沖煮法,例如意式咖啡,法壓壺,澆注式滴濾等。而當科技越趨先進,一定會有更多創新的過濾器面世。
其中一款最新的過濾産品,為Aeropress而設計,是可以重用的過濾片。此片過濾網,用的是一種名為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 “PEEK”),被廣泛應用在工程或生物醫學等産業上的材質。
越高滲透性的材質,就會讓越多不溶于水的物質和油脂通過,出品的咖啡也會有更順滑醇厚的口感。相反,如果過濾器滲透性低,限制性高,那出品的咖啡就會比較幹淨,風味也就比較清晰。
認識了6大咖啡沖煮的基礎要素後,你就可以更有信心地泡咖啡,知道自己能把手上咖啡的潛在風味完美地引出,絕對不會浪費了咖農和烘焙師的努力與血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