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曆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西安作為一座古城,擁有着三千多年的曆史文化沉澱,是最佳旅遊目的地。這裡有這麼多好玩的,也有許多好吃。西安的美食,你知道幾種,你又吃過幾種?
一、肉夾馍
肉夾馍是中國陝西省傳統特色食物之一。名字意為“肉餡的夾馍”。
2016年1月,肉夾馍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馍的“臘汁肉夾馍”、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馍(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馍(與白吉馍不同,其馍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内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裡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馍是熱馍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肉夾馍是陝西著名小吃。
肉夾馍,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馍。肉夾馍合臘汁肉、白吉馍為一體,互為烘托,将各自滋味發揮到極緻。馍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臘汁肉曆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馍,有着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馍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制而成,由于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衆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獨特風味。
二、肉丸胡辣湯
西安肉丸胡辣湯,是西安本地的特色小吃。主料有牛肉、圓白菜、胡蘿蔔、豆角、土豆,輔料有澱粉、花椒粉、五香粉、鹽、料酒、雞精、牛肉濃湯煲、蔥姜等。
肉丸糊辣湯,多用于早膳,食時配以烙餅,既營養豐富,又果腹耐饑,西安街頭随處可見。
三、涼皮
西安涼皮是陝西省西安市的一種特色小吃。西安市面上的涼皮大概分三種:岐山擀面皮、漢中熱面皮和秦鎮米面涼皮。其中以岐山擀面皮最受歡迎。
因為擀面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其面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涼爽可口,具有筋鬥、柔軟、涼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點。在古代,擀面皮乃是給宮裡的禦供食品,故西府人又稱擀面皮為“禦京粉”。
四、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
Biángbiáng面(漢語拼音:Biángbiáng miàn,biang字是一個合字,無法輸入電腦,常被代替寫為BiángBiáng面、biángbiang面或奤奤面、彪彪面)是陝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風味面食,因為制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
制作時用關中麥子磨成的面粉,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面條,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面湯,撈入面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
五、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亦稱羊肉泡,古稱“羊羹”,關中漢族風味美馔,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固市鎮。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後回味無窮。
北宋著名詩人蘇轼留有“隴馔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因它暖胃耐饑,素為陝西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争先品嘗,以飽口福。羊肉泡馍已成為陝西名吃的“總代表”。
羊肉泡馍與一般食馔不同,烹饪技術要求很嚴格。烙馍、煮肉、切肉、煮馍等工藝,一絲不苟。與肉合烹的“饦饦馍”酥脆幹香,入湯不散。用餐之前,顧客須把“饦饦馍”掰成碎塊。掰馍講究越小越好,這是為了便于五味入馍。一些羊肉泡馍館有的已使用碎馍機。把馍掰碎後,再由烹饪師烹制。煮馍講究以馍定湯,調料恰當,武火急煮,适時裝碗,以達到原湯入馍,馍香撲鼻的要求。
六、葫蘆雞
葫蘆雞是陝西西安市的傳統名菜,始于唐代。
葫蘆雞的制作分清煮、蒸籠、油炸三道工序。制作時先放在清水中漂洗,除淨血污,煮時用麻絲将雞捆好,以保持雞的整形,待鍋内涼水燒沸,投入雞,煮半小時取出,盛—盆内,添肉湯、料酒、精鹽、醬油、蔥、姜、八角、桂皮,入籠蒸透。
油炸時,将菜籽油燒八成熱投入蒸好的整雞,用手勺撥動,至雞是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瀝油,随即盛盤中,上桌時另帶小蝶花椒鹽佐食。 色澤金紅,皮酥肉嫩,香爛味醇,筷到骨脫。含有豐富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飽和脂肪酸。
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陝西十大經典名菜。
七、臊子面
西安臊子面是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的特色傳統面食之一、是著名的西府小吃,該菜品在陝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方流行。
臊子面曆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對于陝西人來說,臊子面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蔔、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
九個字總結“酸辣香煎稀汪薄勁光”。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關中地區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八、甑糕
甑糕,陝西人一般稱其為鏡糕,是西安、關中地區、晉南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 用糯米、紅棗或蜜棗蒸制而成;有的會加紅豆、葡萄幹等置鐵甑上蒸制而成。
甑糕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甑糕是從我國最古老的“粉糍”演變而來,唐代趨于定型。因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謂之甑糕。
甑糕的原料是江米(傳統是無錫糯米)、大棗(以靈寶毛頭棗最好)其比例是每鍋江米10公斤,大棗3公斤,泡米、裝甑、加水與火功等,都有嚴格要求。
蒸甑糕時,将甑放在一個大口鍋上,鍋中添水,再将浸泡好的糯米、紅棗鋪在甑底。具體地說,要先鋪紅棗一層,再鋪糯米一層,如此一層夾一層,共鋪七層(三層米四層棗)。鋪完後蓋上濕布和鍋蓋。用旺火燒開,上汽後取濕布灑上清水,反複灑水三次,最後用文火焖蒸,五六小時後即可蒸成。
甑糕,形色俱佳,軟硬适度,軟甜粘勁,味道醇厚,實為冬春早點的佳品。
九、千層油酥餅
千層油酥餅是陝西特色小吃,相傳是由唐代的千層烙餅經曆代廚師不斷精心改進而成,色澤金黃、層次鮮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适口。
油酥餅用精白面粉、菜油和适量的堿、椒、鹽等制作原料。經制酥、和面、制餅、煎烤等工序。
制酥時,油、面比例為一比三,将油燒熟後倒入适量面粉反複搓揉,攪拌成面絮,再加溫水揉成面團,拉成長條,塗以清油,揪成一兩重的小面團,在其上再抹油并逐個搓成三寸左右的長條狀。
制餅時将以上長條壓扁擀薄,加進油酥和椒鹽,再一手扯面,一手卷面,扯成約二寸寬,一丈二尺長薄片,邊扯邊卷,層疊不斷,最後卷成螺旋狀。
煎烤時,将卷好的小圓餅排在鍋内,火力均勻。三分鐘後,提開鏊鍋上層,将圓餅淋油換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勻,兩面焦黃即可。
十、灌湯包
灌湯包用料可是極考究的。它以精粉燙面制皮,選用肋條肉為餡心,用鮮骨髓湯打餡,配以十多種上等調料佐味。包子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珑剔透、湯汁醇正濃郁、入口油而不膩。在西安最出名的當然是賈三的灌湯包了,所以我們隻推薦他家的灌湯包子。
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籠屜,這全看大師傅的手藝了。地道的灌湯包為清真食品,一般為牛、羊肉餡。京城的灌湯包雖然仍為賈家所開,但也許為了适合更多人的口味,又增加了三鮮餡、素餡等品種,味道自然不及牛、羊肉來的地道。
包子上來以後,要蘸着佐料吃。佐料為店裡特别加工過的醋加辣椒末。包子熱騰騰的,但千萬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萬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裡的熱油湯不是燙着了您的嫩舌頭,就是濺您個滿臉花。不必不好意思,灌湯包吃的就是這口,樂在其中,若不身臨其境,難解個中三味。
不走出去,還真不一定能嘗到這麼多地道的美食。好了,今天的西安美食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我是朵媽,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進步,謝謝觀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