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一座城市的飲食習慣,它承載了一種濃厚的曆史氣息。
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與載體,但是總覺得很多非遺離我們很遠,隻有美食類的非遺卻是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因為和人們日常生活最為貼近,食物不但可以飽腹充饑,還可以讓我們感到快樂、慰藉心靈的魔力。
在齊魯大地這片美食江湖中,有着無數令老饕們念念不忘的美味,尤其是那些曆史悠久的“非遺美食”,非遺美食,傳承着我們的文化,山東的美食不止好吃,還個個“有文化”,帶給你不一樣的生活感受,今天來“吃一吃”山東10種鮮為人知美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每一道都是味道獨特,遇上一定要嘗一嘗。
1、夏津布袋雞
夏津布袋雞是夏津縣名吃之一,據傳夏津縣布袋雞始于元初,盛于乾隆,距今已有百年曆史。布袋雞色澤黃中透紅,全雞完整,内藏八寶,又名海味什錦雞,因其狀如布袋,宛如整雞伏于錦囊之中,故名布袋雞。
夏津布袋雞第十代傳人魏憲華創辦的“鴻熙居”得到傳承,布袋雞現在有三款,一個八珍布袋雞,還有海參八寶布袋雞和參鮑八寶布袋雞,食之香爛味濃不膩,風味獨特,被國家列入《中國菜譜》。
2、尚書府馍馍醬
醬,起源于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曆經千載更叠轉變在山東人心中始終有特殊的位置,濃郁的醬香深入味蕾記憶成為一份蘊積沉澱的鄉愁。
尚書府馍馍醬源頭是清朝初年京城皇宮禦廚的秘制,清朝順治末年刑部尚書李化熙專好此品,他辭官回鄉時從北京帶回周村先是在尚書府廚中制作,以供家用,主要原料為精豬肉、精牛肉、郫縣豆瓣、長山山藥、章丘大蔥、花生油,有“大内醬”之稱,此後三百多年間一直在周村民間代代流傳,形成小有名氣的風味小吃。
3、甜沫
泉城二怪是到濟南必品嘗的美食,也是濟南歲月傳承的特産美食:一怪是茶湯,叫茶卻不是茶。另一怪就是甜沫,甜沫是一種以小米面為主熬煮的鹹粥,粥做好了,再添上點粉條、蔬菜、花生、調料之類的“末兒”,濟南人又俗稱之為“五香甜沫”,甜沫源于豫北地區的豆沫,油旋搭配“濟南名飲”甜沫是最正宗的老濟南吃法,是濟南的一種特色傳統名點,該小吃是大衆粥類美食,也是泉城二怪之一。
4、東夷太陽餅
日照古為東夷,是東夷太陽文化的起源地,至今仍有每年農曆六月十九舉辦的太陽節。夷人為了祭拜太陽,每當在農曆6月19太陽生日的時候,把所種的谷物碾,然後做成太陽的形狀,東夷太陽餅選用核桃、花生、瓜子、雞蛋、黑芝麻、海苔、海産品等精心制作而成,祥雲、鳳鳥、古文字,太陽般溫暖的色澤,用它來祭拜太陽,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太陽的感謝之情。東夷人叫他太陽餅,這餅做得有厚有薄,厚的叫東夷太陽餅,薄的叫東夷太陽煎餅,這便是煎餅最古老的傳說。
5、八寶豆豉
八寶豆豉是山東省臨沂市特産之一,是由該市老字号“惟一齋”醬園發明和生産,八寶豆豉是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花椒、紫茄葉、香油和白酒八種原料經過160餘天發酵而成,因為裡面有8種調料,故稱之為“八寶”。費孝通贊譽:“齊魯名産,醇厚清香”,以其營養豐富、醇厚清香、去膩爽口、食用方便的特色享譽中外。
8、西董酸漿豆腐
“酸漿豆腐”的發源地是山東省鄒平縣西董鎮孫家峪村,西董酸漿豆腐制作技藝距今已有600餘年曆史,用酸漿點豆腐是當地流傳了上千年的豆腐加工方法,其本質上區别于鹽鹵豆腐和石膏豆腐,酸漿豆腐是以酸漿點漿。所謂酸漿,是制作豆腐後瀝出的汁水,在适宜的溫度下,由自身的乳酸菌作用自然發酵而成,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漿,循環使用流傳至今,酸漿豆腐”被中央電視台一套《生活早參考欄目》稱之為“綠色環保的豆腐。
9、白酥雞
白酥雞,成武縣志記載,清宮貢品,相傳産創于清朝初期,經過300多年十幾代人改進,白酥雞已是山東成武特有的地方傳統名吃,凡講究的宴席,尤其招待貴客,為不可缺少之名肴佳馔,白酥雞半球型,分兩部分,頂白底紅,中間為粉紅色,稱“底子”,覆面為白色,稱“面子”,蒸制而成。白酥雞蒸出後,改刀即可上席,脆嫩酥軟,咬勁好,香而不膩,味道鮮。鮮香。
10、龍口粉絲
龍口粉絲,具有三百多年的曆史,明末清初,招遠人創造綠豆制粉絲的“漿裡來,水裡去”技藝,推粉、漏粉、曬粉三個過程手工操作。1860年,依靠這一技藝生産的招遠粉絲,開始由龍口裝船外運,被稱為“龍口粉絲”。龍口粉絲潔白透亮、整齊柔韌、絲條勻細,烹時入水即軟,久煮不碎,吃起來爽滑耐嚼、清香适口,生産過程中不含任何添加劑,擁有“粉絲之冠”的美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