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題是:炒菜用什麼油更健康?
這個問題困擾過你嗎?
可能原先也沒這些困惑,但經不住廣告營銷的影響,面對琳琅滿目的産品時,又不知道該買什麼油了:
這一篇,希望能解答你的一些吃油的困惑。
不論哪種油,都是100%脂肪的食物,1g都有9kcal,并不存在什麼「低卡油」、「低脂油」。
那為什麼還有「健康烹饪油」的說法呢?最主要還是因為不同食用油所含的脂肪酸成分和比例不同。
食用油一般是由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組成。
一般認為,過多飽和脂肪對健康不利,所以不适合經常吃,尤其是已經有肥胖、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問題的人。
動物脂肪以及植物油中的椰子油、棕榈油中都含有比較多的飽和脂肪;動物脂肪還有膽固醇,植物油不含。
植物油一般都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但成分和比例也有差異。
橄榄油、茶籽油都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大豆油、玉米油、亞麻籽油、紫蘇油都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但大豆油和玉米油主要含n-6系多不飽和脂肪酸,後二者富含n-3系多不飽和脂肪酸。
飲食中的n-6脂肪酸太多,n-6/n-3的比例失衡也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複習一下,這個比例最好控制在4~6:1。
除了脂肪,植物油還能提供給我們維生素E、植物甾醇等營養素。
小麥胚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都富含維生素E;植物甾醇在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大豆油中都比較豐富;而橄榄油、茶籽油中,這兩種營養成分的含量都比較少[6]。
維生素E是一種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劑,植物甾醇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但這些成分的含量波動很大。
而且,想要達到保護心血管的目的,有2個基本前提:控制總的脂肪攝入量、代替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
減脂也跳不出這個前提。
從我的廚房經驗來看,适合涼拌/蒸煮的油,主要有那麼幾個特點:
1.貴。拿來炸雞塊炸,錢包傷不起啊。
2.為了增香。比如芝麻油,加熱後會失去香味。
3.低溫的烹饪方式能獲得更大的健康益處。比如用初榨橄榄油拌沙拉。
高溫會破壞植物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等有益成分,還會産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成分。加熱時間越長,破壞越厲害。
有研究者比較了10種植物油,在經過4種「中國式烹饪」——涼拌、炒、煎、炸後的成分變化[1]。發現,橄榄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仍然保持很高,脂肪酸成分被破壞的最少。
還有研究人員用5種不同品牌橄榄油炸薯條[2],循環使用連續炸了24~27個小時後,油中的極性化合物含量才到25%(大部分國家規定的安全标準)
也就是說,雖然有損失,但橄榄油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所以,完全可以用來炒菜;但和其他所有食用油一樣,油溫不宜過高,烹饪時間不宜過長。
一般我們在家裡做炸物,炸的東西不多、油處于高溫的時間不長,油的氧化程度并不高[3]。這樣炸過一次的油,可以馬上炒菜中用掉(濾掉雜質);下次炸,用新的油就可以了。
如果需要反複深炸的食物,可以用花生油,或其他飽和程度高的油。
吃油健不健康,一看攝入量、二看搭配;三還要看用法。
雖然大家都說,脂肪酸的合理搭配才能吃得更健康,但這也離不開「控制總量」的基本前提,再好的油,吃多了都不健康。而且,實際生活中,我們也不可能按照脂肪酸結構來選油。
家裡可以至少備2種油,推薦買深色瓶、小瓶裝的,換着吃。
如果家裡人口多,覺得買大桶裝實惠;那最好分裝到小油瓶使用,剩下的放在櫥櫃裡。光、熱,水,氧氣,會加速油脂腐敗;即使沒有陽光直射,放在室内光亮處的油,也比避光存放在櫥櫃裡的更容易壞。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要在家裡做煎排骨、炸雞翅之類的菜,記得把鍋、筷子、排骨盡可能擦幹。這樣炸出來的排骨,成色和味道也會更好哦。
好了,今天先聊到這裡。這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健康吃油參考圖」,供大家參考和一起探讨——
撰文 | 食栗派
設計 | 柚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