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幾乎是天方夜譚的問題:
一個本身價值不到1000塊的東西,怎樣讓它漲價到4億?
答案幾乎無解。
炒股的人,人均一年最高的收益不過一倍。
炒房的人,人均十年最高的收益不過十倍。
即便是違法犯罪的毒品生意,掙到的錢也超不過百倍。
可讓商品的價值飙升40萬倍,有可能嗎?
你别說,還真有。
最近,國外放出的一部紀錄片,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離奇且荒誕的故事。
在漲價的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每個人,不過是輕輕推了一把,最後卻造就出了一次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炒作”奇迹。
這部揭開其中内幕的紀錄片,名叫《失蹤的萊昂納多》。
上圖中的這幅畫,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這是一幅油畫,名叫《救世主》,畫中人是耶稣。
從2005到2017年這12年間,這幅畫的價值,從最初的1157美元,飙升到了4億5000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币身價超30億元,漲了足足40萬倍。
如果是一幅名家的傳世名作,也罷,
關鍵問題是,在整個升值過程中,沒人知道它是誰畫的,在什麼時候畫的,真正值多少錢。
這個“炒作”奇迹,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呢?
到底又是誰,最後為之買單了呢?
一切的一切,要從2005年,藝術品交易商羅伯特的一次“跳蚤市場淘寶”說起。
01、
美國新奧爾良的羅伯特,是一個藝術品交易商。
2005年,羅伯特和朋友在當地跳蚤市場上,發現了一幅模仿“達·芬奇”手法的畫作。
雖然耶稣主題的畫作并不好賣,但羅伯特被這幅畫的神秘氣質吸引,所以将畫買了下來。
顯然,羅伯特無法判斷這幅畫,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于是,他将畫交給了權威的修複家戴安娜手中,希望她能判斷這幅畫的價值。
憑借自己的經驗,戴安娜發現這幅畫的筆觸很細膩,但她也無法判斷這出自何人之手。
好在,戴安娜的丈夫馬裡奧曾經修複過達·芬奇的畫作,于是她将畫拿給在卧室的丈夫看。
沒想到,馬裡奧看到這幅畫,兩眼都開始發出了罕見的光芒。
“這是一位十分偉大的藝術家,雖然我不知道名字,但應該在達·芬奇之後。”
具體的答案,隻能在修複的過程中尋找。
在慢慢抹掉畫作修複層的時候,戴安娜發現一處“悔筆”,一般的仿作,是不會有悔筆的,這至少說明,這幅畫是真正的藝術家作品。
接着往後修複,戴安娜驚奇發現,《救世主》中耶稣的嘴唇,和《蒙娜麗莎》中女主的嘴唇畫法一模一樣。
戴安娜瞬間興奮,連忙告訴羅伯特,除了達芬奇,沒人能畫出這幅畫。
這真是達·芬奇的真迹嗎?
僅憑一個修複家的話,當然不能蓋章認定。
況且,現存于世的達·芬奇真迹僅有15幅,都價值連城。羅伯特突然宣稱,自己這裡還有一幅,肯定會成為圈子裡的笑柄。
那麼,怎樣把生米做成熟飯,把不知真假的說成真的?
羅伯特開始了自己的“炒作三步曲”。
第一步,他需要證明這幅畫在曆史上确實存在過。
于是,羅伯特和朋友遍覽文藝複興時期的英國古籍,并尋找關于這幅畫記載的蛛絲馬迹。
雖然不能證明這幅畫就是真迹,但他依舊将所有信息記錄在PPT中,作為對這幅畫的背書。
第二步,跟我們的《鑒寶》節目一樣,大師名畫也需要找權威人士認證。
羅伯特将PPT發給了國家藝術館的館長盧克·賽森。
他的方法是,邀請一群研究達·芬奇的著名學者,從他們的反應中辨别畫的真假。
館長相信學者,學者相信更權威的學者,一圈子下來,一群人得出了一個廢話一樣的結論:
有可能是達芬奇畫的,但無法證明這就是真迹。
不能證僞,那就是真的。
這是館長的邏輯,于是炒作的第三步開始了。
為了提升國家藝術館的知名度,館長準備專門為《救世主》辦一次畫展,想借大衆的眼,“驗證”這幅畫的真僞。
但在宣傳畫展的時候,藝術館卻連珠炮一樣在媒體上鋪天蓋地地發了很多通稿,大肆渲染這就是達·芬奇畫作的遺囑,是不世出的精品,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曠世神作。
這種通稿的操作,大家眼熟不?這不就是國内明星們慣用的伎倆嗎?
這麼一番操作,直接讓《救世主》的身價暴漲,一夜翻了幾十倍。
全世界傾慕達·芬奇的粉絲,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隻為一睹《救世主》芳容。
一番操作過後,《救世主》這幅畫的價值,已經達到了天文數字。
那這幅畫,到底又是如何“最終攀升至超30億元的身價”的呢?
接下來的一波“操作”更讓人瞠目結舌。
02、
羅伯特和館長聯合的這一波炒作,其實是雙赢的。
國家藝術館收割了名氣和流量,羅伯特為自己的畫找回了“真迹”的證據。
在展覽的時候,館長直接将《救世主》标記為“達·芬奇”真迹。有了藝術館背書,羅伯特直接将畫作的價格标到了2億美元以上。
從1157美元到2億美元,這樣的漲價已經史無前例,但羅伯特又面臨着一個問題:有價無市。
他聯系了很多博物館,私募基金老闆和個人買家,幾乎沒有人願意花這麼大的價錢買下這幅畫。
柏林畫廊負責任的觀點很有代表性:
“這幅畫太有争議了,沒有明确的出處,而且有些筆觸也明顯有問題,比如卷發太過整齊,手指的筆觸有些生硬等等。”
館長和羅伯特的炒作雖然可以唬一唬普通觀衆,但對有豐富藝術品經驗的專家來說,還是破綻百出。
但……讓人震驚的是,明知道畫作有争議,它依舊被人買走了。
買下這幅畫的人,名叫伊夫·布維爾,他是著名的藝術品中介商。
他花了高達1.275億美元,從羅伯特手中買下了這幅畫。
他宣稱,自己看重的并非《救世主》這幅畫本身的藝術價值,而是它的關注度所帶來的商業價值。
買這幅畫之前,伊夫就已經想好怎麼高價出手這幅畫了。
果然,他拿到《救世主》後還沒捂熱,就轉手給了與自己經常合作的俄羅斯商業巨鳄德米特裡。
随後,《救世主》又被轉移到佳士得拍賣行進行拍賣。
按照德米特裡的要求,《救世主》的拍賣價,不能低于自己購買的1.275億美元。而當時全球最高的藝術品價值,也僅有1.8億美元。
到底用怎樣的方法,才能讓一幅有價無市的争議畫作,賣出2億美元的高價?
事實證明,佳士得拍賣行,才是段位更高的炒作高手。
跟羅伯特一樣,佳士得的炒作依舊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碰瓷式營銷。
佳士得直接碰瓷全球最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将《救世主》稱為“男版蒙娜麗莎”。
要知道,當年《蒙娜麗莎》就是這樣被炒起來的。借給美國展出的時候,全美掀起了觀賞《蒙娜麗莎》的風潮,各地的觀衆排起了長隊,就為看一眼這幅傳世名作。
其中不乏并不追求藝術,隻想見見這幅畫,以當作自己日後吹牛逼談資的人。
将《救世主》和《蒙娜麗莎》并列起來,無疑能起到最好的“帶貨”效果。
第二步,是鋪天蓋地的新聞宣傳和巡展。
《救世主》将要拍賣的消息得到了全球各地新聞電視台的關注,幾乎每一個國家的藝術品相關節目,都會拿出這幅《救世主》作為節目主題,探讨它本身的價值,以及它與《蒙娜麗莎》的異同。
這無疑成了佳士得的“自來水”,吃瓜群衆都知道了這幅《救世主》即将拍賣的消息。
第三步,是請名人站台。
在為《救世主》拍預熱視頻的時候,畫作的陣容并未出現,出現的隻有一群人仰慕、激動甚至癫狂的表情。
這是人們看到這幅畫之後的反應,他們甚至為此請來了小李子。
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一夜之間,《救世主》變得家喻戶曉。
三步炒作到位,剩下的就是收割了。
在拍賣之前,佳士得就被全世界各地的财閥和金主聯系,有些人不願意透露姓名,表現得十分神秘。
拍賣當天,人們還在懷疑它能否打破1.8億美元的藝術品最高價值時,價格瞬間就被叫上了2億美元。
2.5億、3億、3.5億……最後的成交價格,落在了4億美金,加上5000萬美元傭金,這幅畫拍出了4.5億美金合計人民币30億元的天價。
整個藝術界為之震動,在場的人無不呆若木雞。
誰都沒想到,一幅普通的藝術品,一張畫作,竟然能拍出這樣的天文數字。更滑稽的是,幾乎沒人能證明它是真的。
03、
如果沒有價值,是沒有人來炒作這樣一幅畫的。
從頭到尾,包括羅伯特,伊夫、德米特裡甚至小李子在内,都被綁架到了這場遊戲中。
《救世主》的炒作過程裡,其實發生了不少小插曲。
先是藝術品中介伊夫,他買下畫作的錢其實隻有8300萬美金,但轉手給德米特裡卻賣到了1.275億。
作為中間商,他一個轉手就盈利4000多萬美金,這還不算傭金。
實際上,伊夫常年是德米特裡的經紀中介,德米特裡有多達38幅藝術作品,是通過伊夫的手購買的。
據調查,通過轉賣給德米特裡的畫作,伊夫從這位商業巨鳄的手中套了約10億美金。
這讓德米特裡大為惱怒,他不僅搞掉了伊夫的所有财産,還限期讓他以原價賣掉全部的38幅世界名畫。
這些名畫都是作為金融資産保留的,全都有價無市。
這才有之後佳士得炒作的戲碼。
《救世主》以4.5億美元成交後,驚動了美國FBI和CIA,他們認為這有為恐怖組織或其他違法機構洗錢的嫌疑。
但經過調查,這幅畫的買家,實際上是沙特王儲,默罕默德•本•薩爾曼本人。
他在當時剛剛掌權。
一個穆斯林國家的首腦,買一幅耶稣基督的畫像,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
其實,薩爾曼在乎的也并非畫作本身,他隻想通過對舉世矚目名作的收集,來提高沙特的國際知名度和國際地位。
因為他擔心在石油優勢消失後,沙特地位不保,所以提前為沙特樹立一個文化大國的形象。
換句話說,《救世主》其實是薩爾曼政治資本的一部分。
2019年,盧浮宮準備了最為隆重的達·芬奇畫作展,其中就有對這幅《救世主》的展出。
《救世主》能否展出其實很重要。
對大衆來說,盧浮宮有足夠的技術檢驗《救世主》是否是真迹,而沙特王子願意借出《救世主》展出,也意味着兩個國家的政治合作态度。
但到了展出當天,被拍的《救世主》卻并未露面,展位上隻有一幅仿品。
為什麼是仿品?
答案衆說紛纭。有人認為《救世主》本身就是假的,也有人說,盧浮宮不願意将《救世主》和《蒙娜麗莎》放在同一展廳,導緻沙特王子不借出畫作了……
事實上,自2017年被拍賣後,至今為止,這幅《救世主》就像“消失”了一樣,從未與世人見過面。
縱觀整件事,從出現到拍賣再到消失,《救世主》的鬧劇似乎與藝術,與達·芬奇沒有任何關系。
羅伯特收獲了金錢,藝術館收獲了名譽,德米特裡拿到了資本,薩爾曼收獲了地位……
畫作是不是真的,已經不重要了。
就像紀錄片中說的那樣,世界到處都充滿了虛假和表象。
任何藝術早就不純粹,就像演員的地位和收入,與演技并沒有什麼關系一樣。
名聲總是被過度放大,流量總是被過度推崇。
到了最後,除了背後那些默默拿着鐮刀的人,所有的故事無非都是一地雞毛的騙局罷了。
高雅,純粹,本身存在嗎?
當然存在,隻是在金錢、權力和資本的遊戲裡,不再那麼重要罷了。
還好,這個“炒作之王”,他終于消失了,正如一些媒體評價:這場“鬧劇”,是該平靜了。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