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年輕人最怕什麼,體檢報告一定榜上有名。
若是體檢報告良好,一切都好說;一旦體檢報告有異常,特别是看到帶有糜爛、增生、結節、瘤等字眼的醫學名詞,即便不懂是什麼意思,也會覺得是大病,不少人還會在恐慌情緒的驅動下尋求過度治療。
但其實有些病隻是名字吓人,實際上真的沒啥大不了的。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是指長在甲狀腺内的腫塊,可以單發(一個腫塊),也可以多發(多個腫塊),通常多發結節的概率比單發結節高。
一般來說,甲狀腺結節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症狀和體征,如果不是體檢,絕大部分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有甲狀腺結節。
有數據顯示,我國成人體檢甲狀腺結節總檢出率為32.4%,也就是說,100個人體檢,有1/3的人會查出甲狀腺結節,而且女性的檢出率顯著高于男性。
(圖源veer)
看到結節就想到癌,這也是大多數人看到「結節」兩個字就害怕的原因。
對此甲狀腺結節表示不服,因為它們家約95%都是良民(良性),如果沒有不适症狀都無需治療,1~3年内複查一次即可;如果有症狀或結節較大,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必要時行手術切除。
窦性心律不齊
去年小亮體檢的時候就顯示窦性心律不齊,看到報告的那一刻腦海裡閃過的是:我是不是有心髒病?
後來查遍資料,發現隻是虛驚一場。
所謂的窦性心律,其實就是我們心髒的正常跳動節律,而且心髒跳動的間隔都是固定的。
比如甲的心跳是70次/分,那他心髒每次跳動的間隔=60秒÷70≈0.9秒。如果甲有一次心跳間隔超出或者低于0.9秒,并且相差的時間超過0.12秒,也就是大于0.9 0.12=1.02,或者小于0.9-0.12=0.78,那心電圖就會顯示窦性心律不齊。
窦性心律不齊有3種類型,分别是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齊(與呼吸有關,常見且通常為正常現象)、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齊(與呼吸無關,可發生在正常心髒,也可發生于心髒疾病或洋地黃中毒)和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齊(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常發生于三度房室傳導阻滞的患者)。
我們體檢時發現的窦性心律不齊多為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齊,可能是體檢時情緒緊張導緻呼吸節律變化引起的,下次體檢時放松心态估計就齊了。
宮頸糜爛
想當初,小亮的一位女性朋友在一家不正規醫院做檢查後被告知有宮頸糜爛,花了好多錢做治療,後來去到正規醫院才知道這是正常生理現象,根本就不需要治療…
其實,宮頸糜爛隻是個描述宮頸外觀的醫學術語。正常情況下,當體内雌激素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宮頸口内柱狀上皮就會外翻到宮頸口外。柱狀上皮外觀略紅,與肉芽組織類似,看着就跟糜爛似的。
但其實這是正常生理現象,沒有任何症狀和體征,常見于青春期以後的青少年、妊娠女性和使用含有雌激素避孕用品的女性。
(圖源uptodate)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疾病因素導緻的病理性宮頸糜爛,如宮頸炎、宮頸上皮内病變、早期宮頸癌等,常伴有不适症狀和異常體征,這就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在08年出版的第7版《婦産科學》教材中,就已經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取代。
但是一些不正規機構還是會在檢查結果上寫“宮頸糜爛”,造成患者的恐慌情緒和不必要的治療,大家一定要擦亮雙眼,謹防上當受騙。
乳腺增生
有沒有女生在來月經前總感覺乳房漲漲的,甚至有點痛,月經過後又沒事了?
這通常是乳腺增生的表現,本質上是由于乳腺主質和間質不同程度地增生及複舊不全所緻的乳腺正結構紊亂,主要與内分泌功能(激素)紊亂有關,臨床表現為乳腺疼痛、結節或腫塊,部分病人合并乳頭溢液(清亮或淡黃色)。
(圖源veer)
乳腺增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良性乳腺疾病,平均每10個女性中就有8個存在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大多無需治療,定期觀察即可。若是出現異常情況(溢液為血性)且病理顯示「非典型增生」,可能提示有乳腺癌的風險,需遵醫囑進行治療。
皮膚血管瘤
好發于嬰幼兒和30~50歲的成年人,其病因和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部分青年或妊娠期女性出現血管瘤,可能是由于各種原因導緻激素紊亂引起的,如經常熬夜,精神壓力過大等。
大部分的皮膚血管瘤并不影響健康,嬰幼兒的血管瘤可随着年齡的增長自行消退,如果沒有消退且覺得不太好看,可以通過脈沖染料激光、冷凍或電凝等方式去除。需要注意的是,長在頭頸部位且迅速增大的皮膚血管瘤應積極治療。
脂肪瘤
有的人會在頸、背、臀及大腿内側摸到大小不一的包塊,摸起來軟軟的,不痛不癢,這就是脂肪瘤。是最常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之一,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一般不影響健康,無需治療,對于影響美觀或過度擔心者可以手術切除。
(圖源veer)
當然了,脂肪瘤帶了一個“瘤”字,必定逃不過一個問題:會不會癌變?
脂肪瘤癌變的概率非常低。癌變指的是人體未分化細胞(不成熟細胞)在緻癌因子的作用下轉化為惡性腫瘤細胞的過程,而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細胞組成的,不管怎麼看由成熟細胞返老還童為不成熟細胞再癌變的概率都非常低。
表皮樣囊腫
又稱表皮囊腫、表皮包涵體囊腫,民間俗稱“皮脂腺囊腫”、“粉瘤”,是最常見的皮膚囊腫。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通常表現為皮膚色或者青灰色囊腫,部分中央有開口,可擠出“豆渣樣”物質。
因為表皮樣囊腫容易發炎感染,即便是無不适症狀的也建議手術切除或剝除,如果已經發生感染應先控制感染後再行切除。
你的體檢報告單上有沒有以上疾病,或者别的看似是大病其實是小病的疾病?留言區評論告訴我吧~
〔參考文獻〕
[1] 賴曉英,歐陽平,朱宏,安勝利,夏李娟,姚奕婷,張涵,李幟,鄧侃.甲狀腺結節檢出情況及影響因素:10年309576例體檢人群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20,40(02):268-273.
[2] William H Sauer, MD.Normal sinus rhythm and sinus arrhythmia.UpToDate
[3] 馬薇,金泉秀,吳雲飛,金鋒.乳腺增生症診治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6,36(07):759-762.
[4] Adam O Goldstein, MD, MPH.Overview of benign lesions of the skin.UpToDate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于2022年06月08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策劃團隊〕
策劃/編輯:吉娜 責編:Yellow&Fanny 審核:李雲
封面設計:森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