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入秋“補陰”是重點 如何“補陰”?

入秋“補陰”是重點 如何“補陰”?

美食 更新时间:2025-09-16 16:06:09

  入秋“補陰”是重點 如何“補陰”?

  1、“貼秋膘”不等于秋補

  古時人們在經曆過高溫濕熱、食欲不振的“苦夏”之後,多在立秋之時“以肉貼膘”,為秋收農忙打下身體基礎。

  而現代人早已過了普遍溫飽不足、農耕體力消耗大的時代,飲食上往往營養足、口味精,主食、肉蛋及油脂的攝入量早已超出日常需求,少運動、少勞作,體力消耗小也日益普遍。此時再以“貼秋膘”為由敞開肚皮大吃大喝,輕則導緻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重則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危及生命。

  2、“補陰”才是重點

  《黃帝内經》中早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立秋過後,天地間陽氣漸收,養生強調順應天時,滋潤和護藏五髒陰精,保養人體之正氣,以抵禦秋季易發的常見病。

  秋天最大的特點是“燥”,燥最傷肺陰,清補肺陰可減輕口唇幹裂、喉鼻幹癢和咳嗽等不适,避免季節更替肺氣受損以緻感受“時毒瘟疫”之苦;平補胃陰可減輕脾胃燥熱太盛所緻的口幹煩渴、胃脹、沒有食欲、大便幹結;潤補肝腎之陰則可消減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小便短赤等下焦燥熱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重在“補陰”。

  3、中醫補陰四法

  用藥物補陰需由中醫師辨明體質,再結合初秋“溫燥”的氣候特點進行調補。而日常生活中,補陰的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我們在家就可以嘗試。

  穴位保健操。

  中醫外治法調理補陰的方法很多,大家所熟知的睡前泡腳和按摩腳底(重點按摩湧泉穴)都屬于此類。

  調作息。

  民間素有“晝養陽,夜養陰”的說法,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肺肝脾腎等髒器得到充分休養。入秋後的作息應逐步調整為“早睡早起”的狀态。早起吸收自然界晨露滋養之濕(在空氣質量适宜時),利于人體适應入秋後的“燥氣”;早睡則可滋養人體陰精,對補陰有莫大的益處。

  食療補陰。

  初秋時節暑未全消,飲食上除了滋陰潤燥,還應兼顧清熱。下面推薦幾個嶺南人常用的潤燥養生方。

  茅根竹蔗水

  用料:鮮茅根50克,無花果3顆,鮮竹蔗500克,帶皮馬蹄500克,胡蘿蔔1根。

  做法:

  1、把所有材料洗淨,竹蔗砍成小段,對半剖開,馬蹄切去頭和底部,胡蘿蔔切成大塊;

  2、把所有材料放進鍋裡,放清水2500毫升;

  3、大火燒開15分鐘後,轉小火再煮30分鐘即可熄火;

  4、撈出湯渣,湯水可以放到冰箱裡冷藏,喝時應再次加熱至沸,放涼再飲。

  功用:清熱涼血、生津利尿。

  适宜人群:濕熱内郁、平素煙酒不忌者尤其适宜。脾虛(寒)、氣陰兩虛者及孕婦慎飲。

  銀耳蓮子百合糖水

  用料:銀耳50克,蓮子、百合各25克,枸杞10克,陳皮一小片,冰糖适量。

  做法:

  1、銀耳用水浸泡約10分鐘,洗淨;

  2、蓮子、百合熱水浸泡約半小時,洗淨;

  3、将銀耳、蓮子、百合、陳皮一起下鍋,武火隔水炖約半小時,改小火慢炖3~4小時;

  4、加入枸杞,冰糖,10分鐘後保溫即可。

  功用:滋陰潤肺,生津止咳,清心除煩。

  适宜人群:氣陰兩虛、且陰虛較重,久咳、幹咳,咽喉幹癢不爽者尤其适宜。脾虛者可加半片生姜一同炖服,減少慢炖的時間,以制涼潤之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