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冬季 不同體質也需要食療強身

冬季 不同體質也需要食療強身

美食 更新时间:2024-11-27 21:49:31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人類個體在形态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态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适應上的某些差異性,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緻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所以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

  曆史

  原始人類在與自然界鬥争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有些動、植物既可充饑又可保健療疾,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随着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并開始利用火。《禮含文嘉》中記載:“燧人氏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可見火的發現是人類飲食營養養生保健的一次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

  随着陶器的出現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調方法日益多樣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時期還出現了酒,在《呂氏春秋》中就已有“儀狄作酒”的記載,但最初隻限于糧食作物和果實自然發酵而成的酒,此後又出現了複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藥用酒。

  商代的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并發明了羹和湯液等食品,開創了煮食和去渣喝湯的飲食方法。公元前5世紀的周代,出現了專門掌管飲食營養保健的“食醫”。此後,醋、醬、糖、豆腐等調料及食品也相繼出現。

  戰國時期的《内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

  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服桂枝湯後要“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粘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

  隋唐時期有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此後《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系統記載了一些食物藥及藥膳方。宋代的《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谷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餘種,動物類藥物400餘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三種》等著作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九種體質

  平和質(A型)

  總體特征: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态适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開朗。 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 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适應能力較強。

  氣虛質(B型)

  總體特征: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肌肉松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險。 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内髒下垂等病;病後康複緩慢。 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

  陽虛質(C型)

  總體特征: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肌肉松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靜、内向。 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洩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 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陰虛質(D型)

  總體特征: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幹、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體形偏瘦。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幹,鼻微幹,喜冷飲,大便幹燥,舌紅少津,脈細數。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 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 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

  痰濕質(E型)

  總體特征: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 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心理特征: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于忍耐。 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 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适應能力差。

  濕熱質(F型)

  總體特征:濕熱内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形體中等或偏瘦。 常見表現: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幹,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心理特征:容易心煩急躁。 發病傾向:易患瘡疖、黃疸、熱淋等病。 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适應。

  血瘀質(G型)

  總特征:血行不暢,以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胖瘦均見。 常見表現:膚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心理特征:易煩,健忘。 發病傾向:易患症瘕及痛證、血證等。 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不耐受寒邪。

  氣郁質(H型)

  總體特征:氣機郁滞,以神情抑郁、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穩定、敏感多慮。 發病傾向:易患髒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 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适應能力較差;不适應陰雨天氣。

  特禀質(I型)

  總體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先天禀賦異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見表現: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性疾病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征。心理特征:随禀質不同情況各異。 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藥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解顱、胎驚等。 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适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緻過敏季節适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

  粥類

  粥即用米加水煮制而成,如加入藥物同煮便稱作藥粥,亦可将适量藥汁兌

  粥類入粥中供病人服用。它包括了食療與藥療的雙重效果。如幹姜是中醫用于溫中散寒的藥物,但無補養作用,隻适用于裡寒之症;粳米或糯米可以健脾益氣,卻沒有散寒力量。若用幹姜與米合煮粥服食,就成為具有溫補脾胃,治療脾胃虛寒的食治良方。又如用糯米煮成粥,在煎煮時加入适量蔥、姜,煮熟後兌入一小杯醋,既能治療感冒,又能防感冒。由于谷米煮粥,加入藥特别是補益性的藥粥,可以正常當作早餐或點心食用,既可充饑,又作食治。粥類食品簡便易行,在古今食療中用的最多。

  羹類

  羹又稱湯,它是以肉、蛋、奶、海味等為主體原料,制成的較稠厚的湯液。可作為正餐,亦可作為佐餐食用。如百合銀耳羹,用百合50克,銀耳25克,冰糖50克,先将百合、蓮子、銀耳加水煮熟,用文火煨至湯汁稍粘,再加入冰糖,冷後即可食用。具有安神健腦之功,每晚睡前服,治失眠、多夢、焦慮、健忘。

  茶類

  又稱“代茶飲”,是指含有茶葉或不含茶葉的藥物,經粉碎混合而成的粗末制品(有些藥物不經粉碎亦可)。一般不用峻猛或過苦的藥材。藥茶用開水沏後或加水煮後,即可象日常飲茶一樣頻頻飲之。如治療風寒感冒的姜糖茶,即由生姜、紅糖組成。又如菊花茶,即以中藥菊花用水沏後頻服,可治頭暈、目眩,具有清熱、明目之功。

  酒類

  亦稱“藥酒”,即用中藥與酒相結合的一種液體劑型,可用浸泡法或釀制法制備。中醫認為,酒能通血脈,去寒氣,行藥勢。常用的藥酒有枸杞酒、人參酒、鹿茸酒、健美酒等。但這種藥酒的缺點是不能飲酒的人或肝腎功能差的人不宜用。

  食療方法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崇尚健康天然的治療方法,比如通過飲食來治療疾病。下面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十種食療方法。食療長期堅持才有用。

  1.紅茶防治流感日本科學家用比一般紅茶水濃度淡的紅茶液在病毒感染區浸泡5秒,該病毒就會失去感染力。為此,研究人員提出:在流感高發季節,人們常飲紅茶或堅持用紅茶水漱口可以預防流感。

  2..紅茶防治流感日本科學家用比一般紅茶水濃度淡的紅茶液在病毒 食療組合感染區浸泡5秒,該病毒就會失去感染力。為此,研究人員提出:在流感高發季節,人們常飲紅茶或堅持用紅茶水漱口可以預防流感。

  3.維生素B6防治糖尿病法國、意大利及日本均有報道,維生素B6低于正常值的糖尿病患者,每日供給100毫克維生素B6,6周後四肢麻木及疼痛等症狀會減輕或消失。平時多吃糙米、面粉、蛋、白菜、幹酵母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同樣對防治糖尿病有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