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可以見到,許多人的腰上都懸挂着一大串鑰匙,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鑰匙環上不僅有大小各異的各種鑰匙,還有着一些經常可以用到的小用品,如一些挂件、墜飾、指甲剪、掏耳勺等。就拿耳勺來說,當人們感到耳朵不适或者聽不大清楚聲音時,就會掏一掏耳朵,這在許多人看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甚至有的人閑着沒事的時候也會掏一掏耳朵,原因居然隻是覺得比較舒服。
許多人甚至把掏耳朵當作了一種習慣,和刷牙洗臉一樣每天都要掏上一會兒,這無疑是一件讓人十分擔憂的事情。在民間,又經常把掏耳朵叫做“挖耳屎”,雖然粗鄙但是也反映出大多數的人都把耳屎當作一種有害的物質,認為它是身體排出的廢物,如果不能及時清理出體外就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威脅。
不過,現實中大量的事例告訴我們,耳屎是不可以随便掏的,無論是經常還是使用了不規範的手法都會對耳朵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那麼這其中隐藏着什麼樣的秘密呢,經常掏耳屎是不是真的會使人變聾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耳屎or耵聍
其實這兩個詞語代表的都是人們通常意義上的耳屎,隻不過耵聍是它的學名。耵聍是人體耳朵内的一種黃色的分泌物,盡管一直以來人們都把它當作一種毫無用處的人體排洩物,但是事實上它卻有着令人不可小觑的功能。
我們都知道人的耳朵中有鼓膜,當外界的聲音通過空氣傳到耳朵中時,就會引起鼓膜的震動,使人能夠清晰的感知到各種不同的聲音。而耳屎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護這一層薄如蟬翼的膜,避免它受到強烈聲波的刺激導緻破裂甚至損壞。
當耳朵之中存在耳屎時,還可以對耳朵起到其它的保護作用。比如說油性的耳屎可以吸附空氣中的灰塵,同時還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刺激性的氣味,有效驅逐一些比較細小的蚊蟲。
如何行之有效的掏耳朵?
有人會說,掏耳朵這件事多簡單啊,怎麼可能還有人不會呢?拿個耳勺就那麼以挖不就可以很快完事了嗎。也許有許多人都是這麼想的,但是這種想法卻是極其錯誤的,一個不科學的挖耳方法會引發各種耳朵方面的疾病,如耳道發言、腫脹、劇痛甚至産生聽力下降乃至患上中耳炎……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學會正确的挖耳方式呢?
給自己掏耳朵
一旦感到耳屎很久沒掏了或者耳朵不适,可是一時半會又找不到耳勺之類專門的工具時,我們常常就會就地取材在身邊随意的找一些看似順手的東西來代替它。什麼回形針、牙簽、火柴棍等等奇形怪狀的家夥都紛紛“披挂上陣”,讓人啼笑皆非。
自己挖耳朵,應該使用科學安全的方法。首先最好選用優質幹淨的棉簽,用溫水将其浸濕,然後擠出一部分水分讓其保持在一個濕潤的狀态。最後将棉簽旋轉着緩緩放入耳中,這樣耳屎就會逐漸變得柔軟。接下來繼續旋轉着将棉簽取出,耳屎自然也就跟着它一起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保持動作的輕柔,如果遇到比較堅硬的耳屎自己實在取不出來可千萬别掏的太深,可以在事後在醫院尋求醫生幫您解決。
給别人掏耳朵
很多時候,因為視線的阻擋,人們在自己動手掏耳朵時往往無法得知究竟耳屎究竟隐藏在哪兒。雖然耳朵的感覺告訴我們它就在那兒,但是無論手怎麼動都找不到,實在讓人又氣又恨。在身邊有家人、朋友的情況下,往往會向他們尋求幫助,這當然是一種比較可行的方法。不過也有一些事項需要人們特别注意。
首先,被掏耳朵的人的姿勢要端正,不能随意的躺着、趴着或者側着,最好能夠坐在一個光線充足、視野比較開闊的地方。這樣也比較有利于幫你掏耳朵的人看清耳朵部位的具體情況。
其次,掏耳朵的人動作一定要輕。和自己給自己掏耳朵不同,因為别人無法清晰的感知到對方身體的感受,所以在整個掏耳朵的過程中一定要及時的和對方交流,良好的溝通是順利清潔耳朵的保證。
最後,掏耳朵的頻率最好保持在兩周一次,過于頻繁的掏耳朵還會造成外耳道皮膚的粗糙、增厚,進而出現局部的炎症。
結語:以上就是作文庫知識百科給大家帶來的關于如何正确掏耳朵的一些小知識。講究個人衛生固然是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有助于提升個人的形象,但是可要認識到身體還有一些地方也會像耳朵一樣不可以太過于頻繁的清潔哦,隻有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清潔,每個人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