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萬遍,神明自現。讀書用意,一字千金。讀書與視頻區别在于,讀書要動腦想,開發悟性。視頻,是直觀接受,易于模仿。拳練到一定程度,就是一兩句話的事。突然一個現象,刺激到了,突破了瓶頸,又上升一步。
好比中醫和西醫,西醫對症下藥,中醫對人下藥。中醫是整體調理,激發潛能,協調陰陽,見效緩慢,但治本。武術,開發自身潛能,内功就是活藥,功夫就是動藥,自己治自己。打拳,首先練出好身體,換來健康。
先别說能不能打,先看能不能把身體變強。能強大,就具備一切可能。越練越弱,是路子不對,功法有問題。知道了法,練上身,讓文字變成具體事物,拿到它的本來意思。心裡明白,身上明白。迷者執文泥象,知者得意忘言。隻有得意,才能忘言。文字表達的是意,讀懂的過程,即是接受的過程。
七條筋,七條力線。手臂兩條筋,力線埋在手臂裡頭,所以要抻筋。拙力浮于外,内勁沉于内。抻到位,三個地方有感覺,第一,手指發漲。第二,肘窩麻漲。第三,脖下有抻感。盤架子時,慢慢運,保持抻感不消失。持續連貫,勁就沒斷。勁不斷,弧就完整,掤始終在。
掤幹嘛使?變來力,拔人根。手臂抻筋,掤勁不丢。有個要訣,外圈剛,内圈柔。也就是,手臂外側,掤抻飽滿,内側松柔,富餘彈性。一條手臂,就要分出陰面和陽面來。比如擡手,手背與臂上,要抻得足,臂下要松柔。落手,掌根與臂下,要沉得住,臂上要松柔。不能為了練出勁來,把整條手臂搞僵,失去了活性。
通過抻筋,随式子變化,慢慢體會剛柔之道。陽面掤足,陰面松柔。不管怎麼換式子,每個地方,同時具備陰陽。
背後兩條筋。走路,摸着後腰窩,左右有兩條筋,連續起伏,就是它們。穿過豎脊肌,一直通道後頸。
有功夫的人,脊柱正,後背兩條大筋,特有勁,跟筷子似的。背如牆,立如釘。橫勁擴開,豎勁才能通。豎勁,就是杠杆力的基礎。領頭轉脊,正身絞緊。順勢漲落。背筋一開一合,左右抻拉。多練肩胛骨開合,兼顧拔腰,身上就會出現韌性。
雙腿之内,兩條筋,在膝後腘窩處,能摸到。穿過縫匠肌,直通腹股溝。掖胯,就是從腹股溝,抻拉内側韌帶。練拳,就是測評服務不的形,看出它在練什麼。趨于大腳趾,這兩條筋,貼小腿骨通到腘窩,深入腹股溝。所以後開胯,裹大腿,這個形叫牮(jian)。下盤抻到位,才有支撐。兩胯互相倒換,左邊抻完,換到右邊抻。撐開腰背筋膜,将背筋和腿筋,串起來。
換軸,就是換着抻筋。豎勁是這麼練的。腳生根,腿似筷,胯如軸,疹如槍。
第七條,腹内筋膜。呈網狀鋪開。這層筋膜,是腹腔轉運的動力源。腿内筋膜,解剖學術語,内家拳叫内膜。包裹内髒,保護髒腑,彼此聯系。腹内筋膜,同樣深入腹股溝,最為發達,在盆骨形成腹環結構。
甚至下探到陰囊。内家修煉腹部,到高深階段,有個東西叫馬球陰藏相,也是從腹内筋膜開始修的。有人也把腹股溝叫凹間韌帶。由于深陷拉伸,形成溝槽,再配合旋腹帶動,可以有效帶動腿内筋做功。手臂二筋,腿部二筋,背部二筋,腹部一筋,打拳的時候,要留意,把他們找到,并練出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