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從青海回來的朋友不解地表示,牦牛肉營養價值比黃牛肉高那麼多,為啥在市場上不是那麼流行呢?在内地基本上看不到牦牛肉的身影,即便是深加工後的牦牛肉幹,在超市裡也很難一見,這是為啥呢,是因為價格貴嗎?
其實,對于價格,就生牛肉而言,牦牛肉價格并不占優勢,看來價格決定市場的猜想,無疑是不成立的。
但凡深入了解牦牛的朋友,想必都會對牦牛有個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談牦牛肉為啥沒有走向全國市場,結果就比較具有說服力了。
養殖數量決定市場容量
對于牦牛來說,它們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主要以放牧食草為主,很難實現規模飼養化,據當地牧民介紹,一頭成年牦牛,每年需要15畝的牧草供應,而青藏高原優質牧場有限,養殖的牦牛數量自然也是有限的。
和黃牛相比,牦牛的生長周期也比較長,一頭牦牛若要達到出欄标準,通常要經過3年多的時間。
有人說,為啥不讓牦牛走下高原,來到内地繁衍生息?
這是因為,牦牛為适應高寒地區,已經通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已經具備了高寒地區生長的條件,比如那一身長長的牛毛,就是為禦寒而用,即便在空氣稀薄的高寒地區,以及牧草生長期較短的環境下,依然能夠繁衍生息,被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高原之舟”或“全能家畜”,而一旦走下高原,來到氣溫較高的内地,牦牛所具備的這些優勢全都不在,反而會因環境的不适應而導緻飼養失敗。
不然的話,别說規模養殖了,就連内地動物園裡,也很難見到牦牛的身影。
即便能走下高原,由于牦牛的生長周期過長,不利于規模飼養,一頭成年牦牛,往往不足千斤,如果喂養3年,單純以銷售牛肉為目标的話,養殖戶養殖起來是很難回本的。
最後,養殖數量決定市場容量,牦牛再好,畢竟屬于地方特産,由于養殖規模、運輸成本、飲食習慣等各個方面條件的制約,牦牛肉注定無法像黃牛肉那樣走進千家萬戶。
消費習慣決定市場容量
據相關部門檢測數據顯示,牦牛肉的營養價值是普通牛肉的10倍,隻是由于生長期較長,肉質較為緊密,而黃牛的出欄期隻有一年,在煮牛肉或制作牛肉餡包子、餃子等牛肉食品時,牦牛肉的肉質明顯沒有黃牛肉鮮嫩。
所以,牦牛肉大多都被制作成各式牛肉幹對外出售,嚼起來确實比普通牛肉制成的牛肉幹筋道。
隻是,畢竟牛肉幹屬零食範疇,銷售規模并不大,加上牦牛養殖數量不多,即便是牦牛制成的牛肉幹,一時間也很難走進全國各地。
結語牦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由此可見牦牛在高原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牦牛毛可編制衣服或者帳篷,牦牛皮制革質量比普通牛皮要高很多,牦牛奶也是當地人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牦牛肉更是大受歡迎。
世界上90%的牦牛都生活在我國,其中絕大部分又都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區。
由于牦牛的稀缺性,自然無法像可以規模養殖的黃牛肉那樣可以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肉類,所以,目前隻能作為地方土特産對外銷售,在這種前提下,不被大家所熟知,也就不奇怪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