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飯!”、“胃口不好!”、“嚼着嚼着就吐出來!”、“壓根不願意張嘴”......孩子吃飯有困擾,家長在預約卓正兒保門診時,助理會建議您錄制寶貝在家庭環境中吃飯的視頻,帶過來給醫生看“。
在診室内,醫生又問:“您有拍平時孩子吃飯的視頻嗎?可以找出來我看看。”甚至到了看診結束後,醫生還叮囑一句:“這次回家時,您可以記錄一些寶寶吃輔食的視頻,然後反饋給我”。還有很多線上的問診喂養問題的家長,同樣被建議上傳孩子的吃飯視頻。
面對醫生輪番的盛情邀請,家長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醫生為什麼讓我準備寶寶吃飯的視頻,這個真有那麼重要嗎?
什麼是吃飯視頻?
吃飯視頻不是什麼玄乎的内容,就是用攝像裝備客觀記錄孩子的吃飯場景,手機就是一種便捷的拍攝工具。記錄下來的視頻/圖片,是喂養咨詢的“原始素材”。
醫生為什麼想看吃飯視頻?
因為醫生想更加詳細了解孩子的喂養狀态後,給出個體化的建議!兒保門診時,醫生獲悉喂養困擾後,會詳細了解孩子的具體喂養要點,比如:what(什麼食物?)where(在哪裡吃?)when(什麼時間吃?)who(誰負責喂養孩子?)how(怎麼吃/喂?)how long(吃多久?)
另外,還會深入到某個場景的具體細節,比如“當孩子推開勺子時,您是怎麼做的?”,醫生看似不相關的提問,常常有其背後的考量。因為吃飯從來都不隻是孩子與食物之間發生的故事,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你可能在想,有那麼複雜嗎?(你就說孩子吃得少,你有什麼辦法沒有?!)有,解決辦法也有。但是給籠統的建議,幫助并不大,卓正科普中不乏喂養方面的建議,但是那些建議是适用于大衆的,未必适用于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家長描述的孩子吃得少,背後代表的真實情況都不一樣,同樣挑食的孩子,背後的原因也各有差異,醫生想要獲取更全面的信息才能給出個體化的建議。要想獲取喂養信息的全貌,單單通過家長和醫生的“文字交互”或是“話聊”獲取的信息是有限的。比如,家長在描述孩子的食物:一餐中各類食物占到多少比重、食物稀稠程度、顆粒大小等等,描述得再努力,也不及幾張食物的照片來得一目了然。,時長00:14吃飯視頻更是“神助攻”,可以幫助醫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進食狀态,大人的狀态、大人與孩子的互動狀态,進餐環境,以及整個家庭的進餐氛圍如何,給醫生提供了大量的直觀的具體信息,有利于喂養咨詢更準、更精、更有效。
吃飯視頻該怎麼拍?
用手機或家庭中已有的監控裝置都可以。
1. 拍攝高度大緻與孩子的面部平齊
拍攝畫面的主體是孩子、食物和家長。,時長00:20畫面中能看到孩子的整個上半身,最好能看清楚孩子的口腔進食狀态、面部表情、手部動作,同時也需要看到食物以及孩子與大人之間的互動情況。畫面的背景不用刻意設置,平常孩子在哪兒吃,就在哪兒拍。
2. 避免由家人捧着手機“怼臉拍”
這樣的操作,孩子可能時不時盯着手機、盯着拍照的人,這樣展現出來的是非”原生态”畫面。建議先找一個合适的位置,把手機固定好,在開拍前按下錄制鍵。如果是家人手持手機拍攝,除了需要注意上述拍攝高度和角度外,拍攝者最好盡量保持木頭人狀态,不與孩子産生過多的互動,畫面盡量穩定。
3. 拍到核心環節
鼓勵多拍幾段,以便醫生看到全局,比如進餐初始狀态、中場狀态、收尾階段。不需要刻意挑選“高光時刻”或是“至暗狀态”來拍攝。
4. 視頻不宜太短或太長
線上問診時每段視頻在50-60秒鐘。線下就診時能持續拍攝幾分鐘會更好。
5. 保持自然,不要多餘修飾
視頻過程中不需要加任何的特效,不需要任何的剪輯和拼接,不用需要打馬賽克。因為每個人的隐私權都需要被保護,醫生在沒有征得家長同意前不會擅自使用您的視頻。通過“吃飯視頻”,讓我們一起看到孩子,理解孩子,開啟開心吃飯的旅程吧!
本文作者:沈利,卓正兒科醫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