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10種調節情緒的方法

10種調節情緒的方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20 13:18:54

#健康科普大賽#人的一生都在發展,每一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發展任務及相應的心理健康特征。心理健康是人類健康的重要維度,應該了解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及如何保持和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

10種調節情緒的方法(心理健康的标準)1

心理發展理論

心理發展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衆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獨到精辟的闡釋。如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精神分析論,及其後繼者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華生的心理發展刺激反應論,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文化曆史理論等。主要簡要介紹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的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認為,個性的發展受生物、心理和社會等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并從情緒道德和人際關系的整體發展角度來研究個體。他的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互相聯系的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需要面對一種心理社會困境或者危機。心理社會困境并不是一種災難性的威脅,而是社會要求在個體心理中引起的緊張和矛盾。該危機或困境亦是發展中的重要轉折點,其解決與否将直接影響個體的人格發展。具體即:

  1. 嬰兒期(出生~1歲)面臨的危機或者核心沖突是信任感對不信任感。嬰兒的基本任務是發展與看護者之間的依戀與信任關系。通過持續不斷的愛,形成對環境的信任。積極解決核心沖突後,可對未來形成希望,對人有信賴、安全感,否則與人交往可能會焦慮不安。

2.嬰幼兒期(1~3歲)面臨的危機或核心沖突是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嬰幼兒習得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控制,并知道對自己的選擇感到羞愧或懷疑,形成自主性。嬰幼兒通過嘗試完成新事情,激發新想法,并不為失敗所擊倒;在父母支持下,不斷體驗成功,形成自主。積極解決核心沖突後,渴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自控能力強,行動信心足,否則自我懷疑,畏手畏腳。

3.幼兒期(3~6歲) 面臨的危機或核心沖突是主動感對内疚感。幼兒的基本任務是發展主動性以及有交流和挑戰所導緻的探究态度。積極解決核心沖突後渴望形成目的感,做事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否則自我價值感低,畏懼退縮。

4.兒童期(6~12歲)面臨的危機或核心沖突是勤奮感對自卑感。兒童必須學習文化技能,克服自卑情緒,發展學習中的勤奮,通過成功和取得各類成就,體驗對任務熟練掌握的勝任感。積極解決核心沖突後,可望在生活學習、接人待物方面能力提高;否則自感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可能會有失敗感。

5.青少年期(12~18歲) 面臨的危機或核心沖突是自我同一感對同一感混亂。青少年的基本任務是确定自我意識,學習社會角色規定,形成人格、社會性别和職業等方面的自我同一感。積極解決核心沖突後,可望形成忠誠的品質,有明确的自我概念和肯定的追求方向;否則生活缺乏目标,對前途彷徨迷失。

6.(青年期或成年早期(18~25歲) 面臨的危機或核心沖突是親密感對孤獨感。成人通過與他人交往,對他人開放,為事業定向,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形成親密感。積極解決核心沖突後,可望成形愛的能力,具有滿意的感情生活和事業基礎,否則可能會無法與人親密相處,滋生孤獨寂寞感。

7.成年中期(25~60歲)面臨的危機或核心沖突是繁殖感對停滞感。通過創造性的生産活動,職業的成功,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對社會做出大量富有現實意義的貢獻,造福、關愛下一代。積極解決核心沖突後,可望行程關心的品德,熱愛自己的家庭,關心下一代成長,否則可能會自我放縱,對未來沒有安排。

  1. 成年晚期(60歲以後)年齡的危機和核心沖突是自我融合感對絕望感。通過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回顧,理解個人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位置,接受并理解自己的的生活。如果愉快接受自己,便可以面對、接受生命的消逝,否則陷于絕境。積極解決核心沖突後,個體變得智慧賢達,可以随心所欲,安享天倫之樂,否則會對往事悔恨惆怅,失望厭惡。

10種調節情緒的方法(心理健康的标準)2

心理健康的标準

由于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個全面而确定的心理健康的定義,不同的理論學派不同專家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心理健康的定義不完全相同。因此用來判斷心理健康的标準也各不相同,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标準: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當估價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适度地宣洩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适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10種調節情緒的方法(心理健康的标準)3

10種調節情緒的方法(心理健康的标準)4

我國的一些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的标準,包括如下内容:

1.智力正常

2.情緒良好 包括能夠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心情,善于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一旦有了負情緒能夠善于調整,具有情緒的穩定性。

3.包括樂于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别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于助人等。

4.适應環境 包括有積極的處事态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正确的認識,具有順應社會改革變化的能力,勇于改造現實環境,達到自我實現與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5.人格完整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标是培養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同時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态、開放的過程,心理健康的人在特别惡劣的環境中,可能也會出現某些失常的行為。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應從整體上根據經常性的行為方式作綜合性的評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