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小助理科普了一個冷知識:
梁靜茹唱的《甯夏》,不僅僅是“甯靜的夏天”的縮寫,歌詞的創作靈感,正是來源于甯夏回族自治區。
原來《甯夏》和甯夏不是碰巧同名,而是一語雙關!
一開始我還以為小助理糊弄我,上網一查才知道确有其事。
(小助理還笑我村裡剛通網,難道隻有我一個人不知道這件事嗎?)
原來當時中國網通在甯夏啟動扶貧計劃,音樂人李正帆應邀去當地的王民中學訪問。
去到那兒才發現,“這個地方真窮!”
喝水得下山挑,兩個馍馍就是孩子一天的食糧。
但學生們都很淳樸可愛,夜晚的星空也很美。
離開時他有感而發,寫下了“甯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這一串歌詞,以紀念那個夏天。
沒想到這首歌背後,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不過也挺遺憾的,這首歌倒是火了十幾年了,歌裡唱的地方卻一直沒火起來。
沒存在感就算了,還經常被隔壁同樣缺乏存在感的甘肅“套娃”,有不少人誤以為,甯夏屬于甘肅。
我自己倒是一直挺想去一趟甯夏的。
常去的那家小北回民街肉檔,老闆就是甯夏人,生意不忙的時候,我們也會聊兩句。
老闆說,甯夏并不是隻有漫天黃沙,也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濕地,草長水美,果甜稻香,那可真是個好地方!
而且,甯夏的美食也不少!
除了你們熟悉的枸杞和鹽池灘羊,在甯夏首府銀川的街頭,還有一種美食開遍大街小巷。
不用當地人帶路,隻要在寒風中抵擋住在街頭竄香的羊雜碎和生汆面,鑽進一間不起眼的清真小館,就能找到一盤甯夏人鐘情的——
甯夏炒燴肉
炒燴肉說白了就是一鍋大雜燴,有肉有菜,模樣粗犷,滋味濃厚。
肉一般就是牛羊肉,挑後腿或者上腦部位,肥瘦相間,吃起來香而不膩。
最地道的做法,要将大肉整塊煮熟,鎖住汁水,再切成敦實的大肉片。
在辣椒和番茄燴成的酸辣紅湯中走一遭,那才叫活色生香!
有的餐廳圖方便,會直接将牛羊肉切片炒熟,再燴入配菜,那樣的肉片吃起來,就有點發柴,少了些滋味。
配菜的選擇,比較随意,一般都是看冰箱剩點什麼,或者上菜市場買點應季水靈的蔬菜就行了。
青紅辣椒、娃娃菜,黑木耳、口蘑,紅的綠的黃的黑的,群英荟萃。
唯一不能缺的,就是末了要抓一把粉條進去,這道菜的靈魂才算完整。
粉條将香濃的湯汁吃得透透的,變得軟耙爽滑,入味得很!
- 甯夏炒燴肉 -
[ 食材 ]
牛後腿肉/牛上腦500g 番茄罐頭200g 口蘑5個 胡蘿蔔1根 粉條1小把 青尖椒/紅尖椒各一個 紫洋蔥半顆 青蒜 蒜3瓣 姜1小塊 大蔥半根 皺皮辣椒5個 辣椒面2大勺 花椒1/2小勺 生抽1大勺 鹽2小勺 糖1/2小勺 十三香1小勺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譜 ]
1.買回來的牛後腿肉/牛上腦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去除血水,瀝幹待用
冷水下鍋,加入2片姜、2段大蔥、幾顆花椒,大火煮沸撇去浮沫,轉小火煮20分鐘,煮至七八分熟
一定要撇幹淨浮沫,牛肉湯才不會腥
2.煮好的牛肉撈起晾涼,切片或切條,剩餘牛肉湯勿倒
煮好的牛肉可冷凍保存,随吃随取
3.粉條提前半小時用溫水泡發,剪成小段待用,冷水泡發的話,需延長泡發時間至1小時
4.青紅尖椒、洋蔥切小塊,胡蘿蔔口蘑切片,青蒜切馬耳朵型,幹辣椒剪成小段,蔥姜蒜切碎
5.鐵鍋燒熱,加入1大勺涼油,煸香蔥姜蒜末、幹辣椒段、花椒,加入番茄罐頭煸炒出汁
依次加入洋蔥塊、青蒜、2大勺幹辣椒粉、胡蘿蔔片、口蘑、青紅椒翻炒均勻,焖煮1-2分鐘
最後加入1碗牛肉湯、粉條、牛肉片翻炒幾下,加入1小勺十三香、1大勺生抽、2小勺鹽、1/2小勺糖調味,焖煮2分鐘入味起鍋
可根據個人口味加胡椒粉、味精、孜然等調味
雖說這菜的重頭戲是燴肉片,但我還是私心想将最佳演繹獎頒給粉條!
在燴煮的時候,它已悄然将全盤的精華吸收。
連湯帶汁地吸溜入口,酸鮮香辣,還攜帶着肉香。
洋蔥、青椒、胡蘿蔔也不甘下風,随着咀嚼,在嘴裡肆意揮灑着清甜。
最爽的吃法,還是将肉和蔬菜像疊羅漢似的堆疊起來,就着米飯送進口,發動腮幫子嚼它!
讓汁水浸潤米粒,肉香夾雜着澱粉的香甜,辣意逐漸釋放,越吃越上頭,連鼻尖都沁出細密的汗珠。
我之前曾和肉檔老闆讨論過為什麼廣州很少見到炒燴肉的身影,這麼好吃的東西真希望能被更多人知曉。
老闆說他們那兒有一句話,叫出了甯夏不吃羊,外地羊做這菜,味道還是差一截。
或許就像董克平老師說的那樣:
每個地區的農作物、農副産品和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密切相關,這些因素的疊加,就是風土。
風土難以測量,更搬不走,因此這種神秘因素的作用使得風味離開原地就難以複原。
我想,這也是旅行的意義吧,用腳步和舌尖,去感受那些帶不走的在地風土人情。
一道菜,也能成為踏足一座城的理由。
清明小假期将至,你們有出遊的打算嗎?不妨來評論區裡聊聊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