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豆腐大家都不陌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做成的菜系也非常多,四川的麻婆豆腐,浙江的番茄豆腐等等,那你知道豆腐的來曆嗎?今天中國飲食文化中,我們就來看看豆腐的來曆吧。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鬥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攤在鍋裡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家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後來,人們從豆漿久放變質凝結這一現象得到啟發,終于用原始的自澱法創制了最早的豆腐。
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始創豆腐術。他曾招集大批方士改進了農民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鹽鹵作凝結劑,潔白細嫩的豆腐制作出來了。
豆腐,古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并論。
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登泰山去拜佛和遊覽的人都要嘗嘗綿滑細膩的泰安豆腐。古代泰安城裡多豆腐作坊,夜間全城磨輪辘辘,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腦、廣西桂林腐竹、浙江紹興腐乳等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闆豆腐、圓豆腐、水豆腐、凍豆腐、包子豆腐等分别,都是豆腐鮮貨制品(包括豆腐幹、豆腐皮、豆腐腦等);豆腐的發酵制品,有臭豆腐、乳腐、長毛豆腐等,這些都是我國人民傳統的副食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