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去潮汕遊玩時,嘗過當地手打的牛肉丸,便對那份筋道的口感念念不忘,潮汕牛肉火鍋的鮮美風味也一直留于心間。
于是在發現這家已開業十幾年的潮汕牛鮮館時,心底便多了幾分雀躍。(鮮美的牛肉我來啦!)
我們到店時,店裡還沒有其他食客前來,空間本就不小的大廳顯得更加寬敞,樸實的裝修風格也讓我們生出幾分親切感。
點單時同老闆交談得知,他們一家人經營這家潮汕牛鮮館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了。
說起潮汕牛肉火鍋,蔡瀾先生曾給過很高的評價——「唯有潮汕牛肉打邊爐,才能代表潮汕。」
潮州菜非常注重滋補與養生,講究的是清淡甘和。(潮州菜,也稱潮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粵菜的代表。潮菜食材講究,做工精細,質鮮味美。)
“清”是保持原味和營養,“淡”是加配料和調味後“淡而有味”,“甘”是甘甜、适口,“和”是用輔料菜和醬碟調和。
而潮汕牛肉火鍋融合了全部的特點,真正做到了清淡甘和。
潮汕牛肉火鍋的傳統做法是将沙茶醬加入湯底,用濃湯做鍋底。後來,潮汕人對食材本味的極緻追求,使得清湯鍋底成為主流。所以在如今,潮汕牛肉火鍋也被叫作“清水牛肉火鍋”。
既是講究“鮮”字的潮汕牛肉火鍋,對湯底的考量自然就不可缺少。
牛肉火鍋的鍋底是店家的标準配置,還未上桌,牛肉火鍋的那股鮮味便已經竄入鼻腔。清水般澄澈的湯底,浸泡沸煮着牛肚、牛腩、牛肉丸,還有白蘿蔔和玉米等配料,用料十分足實。
鍋底的牛肉切得大塊,有的部分還連着些許牛筋。炖煮得剛好的牛肉肥瘦相間,嘗起來口感軟韌,還帶着牛肉本身的原味,十分鮮美。
牛肚應是炖煮了更久的時間,入口軟爛順滑,還帶着一些嚼勁。(是意猶未盡的口感~)
牛肉丸十分地道,咬下去肉緊彈牙,滿口汁水。
若是捶打不到位,或是牛肉不新鮮,都無法得到這樣的口感。這一口Q彈筋道的牛肉丸,讓同行的夥伴開始連聲稱贊。
鍋底中的白蘿蔔已經煮至入味,玉米嘗在口中滋味鮮甜。再喝上幾口清湯,屬于牛肉火鍋的這份鮮味再上一個層次。
想着再往鍋底中加些輔料時,廚師推薦了吊龍和五花趾。新鮮的牛肉被整齊地碼放在食材櫃中,廚師在客人點單後才開始片牛肉,以保證牛肉上桌時保持着最新鮮的風味。
吊龍取自牛的脊背部位,是牛身上脂肪最少的部位。而從後腿肌腱中分解出的五花趾帶着筋,紋路明顯。
不同部位的牛肉口感不同,涮煮的時間也有講究。我們遵循店家的提示,将牛肉涮煮數秒後便趕忙撈起蘸碟。
涮好的吊龍入口鮮嫩,肉質細膩,風味香濃。切成薄片的五花趾涮過之後口感彈脆,不失嚼勁,兩種牛肉各有特色。
潮菜講究調味,一菜一碟。老許家的醬料是自制的,是在基礎的醬醋碟中加入小米辣、蒜蓉、香菜和蔥配比而成。香菜和蔥末顆粒分明,看得出十分新鮮。
老許介紹說,店裡的蘸料食材都是每日開店前新鮮備好的。
“我們做牛肉火鍋的,講究的就是食材新鮮。”
這樣一份清爽的醬料碟,蘸上原汁的鮮切牛肉,很難不是好滋味。
牛肉雖然鮮美,但一頓火鍋全是肉未免有些過膩,于是便加點了一份茼蒿。
茼蒿口感脆嫩,用來涮火鍋也是一絕。在牛肉火鍋的清湯中涮熟後,清香解膩。
在來店裡之前,偶然得知老許家竟是編輯部同事一位老饕長輩的牛肉火鍋根據地。他告知我們,店裡的鹵豬腳肉值得一試。
既然是來食鮮的,索性多點了幾樣店裡的肉食。
這份白灼套腸,是當天的推薦菜。
白灼套腸使用了焯熟的套腸,口感與一般的套腸不同,層層疊疊的套腸十分緊實,嘗起來是紮實的飽足感。套腸處理得幹淨,沒有小腸的苦味。蘸上少許醬汁,又是另一番風味。
這份鹵豬腳肉的份量很大,包含了豬腳肉和豬蹄,取的都是肥瘦适中的部位。
豬腳肉口感軟糯,鹵汁入味,吃起來鹹淡适中,香而不膩。豬蹄也炖得剛好适口,不會過硬。
涼拌牛肉的份量同樣不小,切好的牛肉厚度均勻,牛肉與牛筋相間,碼在盤中很是好看。
美中不足的是,這份涼拌牛肉的口感一般,鹵香的程度也有些不夠,整體調味比較平淡。
結束了對牛肉火鍋的一頓風卷殘雲,大家都摸着飽足的肚皮表示滿足。同行的夥伴中,有潮汕火鍋愛好者,也點頭表示對老許家的認可。(食鮮的目的圓滿達成~)
臨出門前,老許還在樂呵呵地和客人打着招呼,淳樸的氛圍再次将我們打動。若是要帶長輩出門聚餐,這裡會是很不錯的選擇!
Tips:
1.店内空間很大,也有包廂提供,如有需要可以提前預訂預留~
2.1385999432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