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小吃是北京地方小吃的代表之一,以其品種豐富,特色突出,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而著稱。護國寺清真京味小吃以廟會經典品種為主。主要有各種細餡元宵,清真湯圓,艾窩窩,豆面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黃等,炸貨有蜜麻花,開口笑,薄脆,焦圈,流食有豆汁,面茶,小豆粥,雜碎湯,鮮豆漿,杏仁豆腐,蓮子粥等。小吃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沖、煎、煨、熬等各種做法。護國寺清真京味小吃的制作主要以手工為主。
說起護國寺小吃店,還得從老北京的護國寺廟會說起。有資料顯示,位于西城區的護國寺始建于元代,它原來叫崇國寺。最早是元丞相托克托故宅,叫崇闊寺,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間(公元1264年—1295年),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更名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賜名大隆善寺護國寺。是元丞相托克托的故宅。因廟坐落西城,故而老北京人也稱其為“西廟”。
《北平廟會調查》記載舊時廟會是結合佛,道兩教的宗教節日而開放的。在早北京的廟寺特别多,據說城内外大小都算上得800多座。昔日廟會有進香敬神的,有借佛遊春的,有辦集市交易的。這其中集市中心内容的廟會最熱鬧。東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護國寺了也稱“東廟”和“西廟”會。
護國寺是每月逢七、八有廟會。廟會上的攤名目繁多,如綢緞、衣飾、瓷器、古玩字畫、扇子、炊具、醫藥、食品、花木、測字算卦、賣藝、雜耍等等。商攤多,貨全人自然多。因為北京清代有“東富西貴”之說,多數旗人宅門在西城。而“貴人”“日用所需多取給于廟會”。據老輩兒人回憶,護國寺廟會最招人的是那繞世界的小吃浮攤。逛廟會的,燒香,購物帶玩兒的人們轉累了餓了,自然會尋吆喝聲,圍上或站或蹲,裡外三層的“墊補墊補”當年的這些廟會小吃做得精到且花樣繁多,為廟會增色不少……。
1956年政府将當年在護國寺廟會出名的十多位攤商組織起來,在緊鄰護國寺的93号現地址開辦了護國寺清真小吃店後,護國寺小吃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規模發展。護國寺位于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内路北,且東起德勝門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580餘米。是昔北京最繁華的街區之一。護國寺清真小吃因西廟會小吃而得名。護國寺廟會在20世紀30年代十分熱鬧。各式京味小吃食品在此争奇鬥豔,各展風姿。
面茶是護國寺清真小吃的特色品種之一。過去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面茶,幹姜麻醬總須加。” 喝面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為什麼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嘗面茶的風味有關。馓子麻花是護國寺清真小吃的精品。工藝流程繁雜。先将礬、堿、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溫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饧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将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将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饧着。饧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挫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内花生油五成熱,拿着馓子麻花的捏頭處,将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馓子麻花的質量特點是顔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豆汁也是護國寺清真小吃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北京人喝豆汁兒,始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後。有種說法:“北京豆汁兒,旗人的命根兒”不無道理。豆汁兒最初是清宮禦膳的一種飲料。雖“味兒”個别,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熱溫陽,四季喝它,益于開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兒有講究,得配上焦圈、鹹菜絲兒。人們說,豆汁兒是“味在食外”的特色小吃。為了保持特色,自五十年代至今護國寺小吃店堅持經營不斷檔。一些國外僑胞,港澳同胞來特地到護國寺小吃店一品豆汁,感受濃郁的北京地方風情。1997年8月份在原國内貿易部、中國烹饪協會等組織的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護國寺小吃的豆汁兒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50年來,護國寺小吃店保留着老店的京味傳統品種,但店容店貌随着北京城市改造而應時,就餐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而且出售的小吃也既保持老北京風味,又要調整适應現代人口味變化的需求。特聘請老技師楊伯儒進店傳授技藝,将原有的大、黑、粗、糟的食品改變為小巧玲珑的精美小吃。雖然環境改變了,但經濟實惠為百姓服務的宗旨沒變。由于就餐環境變化,小吃質量上乘,品種繁多,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食客。
2001年,護國寺小吃店進一步裝修改造,不僅突出老北京風格特色,還讓顧客在品嘗老北京小吃的同時,領略老北京風情。将店内房頂四周裝飾了綠瓦房檐,牆壁挂上護國寺廟會畫框,屋内四柱挂有小吃典故和名人影迹,專設了老北京面人張的面塑展框。
華天飲食集團也對旗下小吃店給予了特殊政策,包括斥資對小吃店門臉、環境進行統一裝修、統一标志等,并不斷挖掘、改良傳統品種:豌豆黃過籮加細、驢打滾加層兒,螺絲轉、薩琪馬、蛤蟆吐蜜規範工序,精工準料不走味。小吃講究應時入季,于是春季的豌豆黃兒、艾窩窩,夏季的“冰碗”扒糕、漏魚兒,秋天的牛筋兒窩窩、脆麻花兒,冬季的盆糕、碗糕、果料年糕、元宵等都應季入市。同時根據顧客口味變化讓小吃也趕“時興”,黃油口兒的糯米糕、什錦炒疙瘩兒、麻辣雞絲面、牛眼包、奶油炸糕、姜汁排叉兒、鴛鴦酥、蝴蝶卷、牛肉燒餅、蘭花盞等幹稀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經過挖掘、引進和創新,護國寺小吃的品種已經達到100個,可謂琳琅滿目、精彩紛呈。
1999年春節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十三屆春到河畔北京民俗展”,護國寺小吃十幾個品種的經典小吃絕活兒一亮,新加坡人眼睛“亮了”。當天的電台、電視台的頭号新聞:北京小吃很精彩!精美的小吃不僅受到新加坡市民的交口稱贊,而且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參加活動後當即預定了驢打滾100個送上國宴,精美的小吃已登上“大雅之堂”。2004年11月,護國寺小吃事業部派出廚師赴澳門參加“澳門第四屇美食節”,精湛的小吃技藝,特色美味的北京小吃,得到了澳門市民的廣泛喜愛和稱贊。而後的幾年,護國寺小吃漸漸名氣大了。但凡北京舉行大的國際性的、有政治意義的活動,都特請華天護國寺專供小吃。
為進一步展示小吃文化,使中外賓客品嘗小吃的風味特色,領略老北京風情,中華老字号護國寺小吃店在繼承傳統北京小吃的基礎上,精心研制,挖掘創新,以其精湛的小吃制作技藝和缜密的宴席設計構思,獨家創制了集小吃精品和清真特色美食于一宴的“小吃宴”。“小吃宴”以品種豐富、宴式别緻而著稱。席間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象鼻子糕等風味小吃,選料精細、造型美觀,技法多樣,蒸、炸、煮、烙俱全,或綿軟或酥脆,或鹹鮮或香甜,秉承了幾百年北京宮廷和民間小吃的精華。同時,“小吃宴”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合理,精選了芫爆散丹、紅燒牛尾、它似蜜等具有清真飲食特色的宴席菜肴。整套宴席極具北京地方風味特色,且文化底蘊豐富,曾榮獲“北京市精品宴席”稱号,被京城名人雅士和市民百姓所眷愛,成為京城飲食界的一朵奇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