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國慶長假剛過,不出所料,夫子廟迎來人人人人人人山人海。這座永不過氣的南京地标,承包着全國各地遊客們的“秦淮印象”。
鴨血粉絲?糖芋苗?秦淮八絕?去一趟夫子廟不就全都有了嘛!
然而在南京土著眼中,夫子廟=貴 難吃=坑。科巷長樂路三七八巷老門東它不香嗎?誰TM腦子不好非要往夫子廟奔?!
嘴上雖然這樣說,可南京人内心深處,卻總有一點隐秘的希望:
你說,都2020年了,夫子廟恐怕也變了不少吧,新店一茬一茬地開,應該好吃了很多吧,對吧對吧對吧……
被這樣的邏輯所驅使,本菌時隔3年,又去夫子廟吃了一趟——然後毫無懸念地,差點被當場氣死!
下面展開說說。
△ 南京人從來沒見過的金陵老汽水
記得小時候,每次來夫子廟都在貢院街、貢院西街流連忘返。從街口的南京第一家麥當勞一直到街尾的金漢斯,連路邊的五香蛋攤子都别有風味。
2020年9月,長大了的我,本意是帶着希望,為夫子廟正名,卻差點被貢院西街的“老南京美食”氣到原地去世。
請原諒我下文中的些許暴躁
。
這是一隻「蟹黃湯包」,20塊錢。來自夫子廟一家某點評2.5星的小吃城。
盯着我掃碼付賬後,店員丢給了我一根吸管就坐回去玩手機了,仿佛榨幹湯包裡的鮮汁後,面皮和肉餡就可以直接扔掉。
本着認真測評的精神,本菌還是找了一家鋪子坐下來,用筷子一探乾坤。
嚯!湯汁真的又多又濃!厚重的濃湯寶香味飄出來,燃起了本菌心中那點對美味的期待。
插上吸管吸一口湯汁,這NM能是蟹黃我把蟹字倒過來寫!入口毫無蟹黃的濃醇,反而有股淘寶15塊錢一袋的速溶蟹粉味:腥 味精。
特地嘗了嘗頂部的這點泛着油光的橙黃部分。它顯然不是蟹黃,甚至都不是鹹蛋黃,而是——橙色的面皮。
揭開有着城牆拐彎那麼厚的面皮,被速溶蟹粉糟蹋到風味全無、細小伶仃的豬肉餡露了出來,我的眼淚無聲滑落……
20塊錢,都能吃兩籠小李湯包了!
△ 兩籠!!!
這是一份「冒煙冰淇淋」,同樣是20塊錢。來自貢院西街街口一家窄窄的門面。
我才剛走到門口,坐在裡面的奶奶就笑容可掬地打開了冒着白霧的器具。一邊念叨“好吃又好玩”,一邊開始了她的操作。
簡單來說,“冒煙冰淇淋”即用液氮急速冷卻定型的米果奶油,和你想吃的冰淇淋沒有半毛錢關系。
并且,本菌注意到,傾倒并攪拌着冷卻劑的奶奶,沒有佩戴(當然也沒有提供給我)任何護具。
并并且,米果是受潮不脆的,奶油的口感有點詭異地發酸。
20塊錢=可愛多×4=冰雪怪×2=奧爾恰×1。在深海冷飲超市,能批一箱小布丁!
這是一份「老南京臭豆腐」,叒是20塊,夫子廟商家對20這個數是不是有什麼奇怪的偏執?
這确實是南京常見的青白色臭豆腐,而不是景區标配的黑色臭豆腐。我倍感欣慰地嘗試了一口……
鹹!!!怎麼可以如此鹹?調醬的時候用的是死海水嗎?醬汁“辣”和“甜”形同虛設,味蕾除了鹹味,隻能依稀辨認出黃醬的醬香。
好在豆腐内裡調味很淡,口感綿潤的同時有一絲絲豆香,稍稍中和了一些鹹味,讓整體能夠下咽。
即便如此,為了吃掉這一小碗臭豆腐,我還是折回去買了一瓶3塊錢的礦泉水——這難道是店家的計策嗎?
23塊錢=菜場裡的三斤半臭豆腐。不說了,我的某付寶很痛……
最後是一對「老南京傳統桂花糕」,15塊錢。貢院西街好幾家店都有它,長相神似切糕,也不知是誰發明的。
我發誓在南京任何其他地方都沒見過這樣的妖豔賤貨。桂花糕難道不該是白白淨淨的、糯叽叽的樣子嗎?
△這TM才是桂花糕!
紅黃紫三色的米糕吃不出區别,也吃不出味道。所有的滋味來源于澆在上面的桂花糖漿,香甜膩,味道粘貼在牙上,久久揮之不去。
口感除了粘牙,一無所獲。我們仍未知道底部一小坨棕色是什麼東西,看似是蜜棗,味道像柿餅,口感猶如果丹皮。
簡單地總結一下:難吃!我實在不想計算15塊能在許阿姨糕團店買多少三色馬蹄糕了,心痛。
送咬過一口的桂花糕去它該去的地方——
被“老南京特色美食”傷透了心和某付寶的飯醉菌,決定去記憶中口碑口味雙在線的夫子廟老字号洗洗嘴巴。
在蓮湖糕團店坐定,隻10元就收獲了一碗赤豆蓮子元宵。第一勺送入口中,我熱淚盈眶……
啊!我大夫子廟還是有人間值得的!
炖開花的紅豆形散神聚,香甜化沙的口感令人滿足。小圓子和蓮子的火候把握得正正好,二者居然是同樣軟糯的口感,前者糯叽叽,後者有着植物的清香。
糖芋苗也維持着傳統的味道,紅糖湯底有着鮮明的酒釀風味,桂花香薄薄的一層點到即止,并不會太搶味。
小塊芋艿則是一如既往地香糯,甜度掌控地很好,吃上一碗并不太膩味。
剛剛整修完成,重新開張的奇芳閣,一改往日的“高冷”作風。新裝潢有着南京大牌檔的既視感。
點了四份小點,攏共不過15元,堪稱物美價廉。
盡管奇芳閣的鴨油燒餅、素材包一直名聲在外,但本菌覺得,最具功夫的還是這碗看似平淡的雞汁回鹵幹。
幹子已然浸透了雞汁,卻沒有因此泛出半分豆腥味,雞汁本身融合了豆香,鮮味之上有多了一份厚度。
蘸上醋和鹹辣醬後,整體的滋味便被激發地更加淋漓盡緻。
鴨油燒餅、素菜包這兩樣奇芳閣的傳統優勢,我們倒是覺得平平(雖然已經比叫價20塊的所有“老南京美食”好吃1000倍)。
鴨油燒餅似乎放久了,底部微有些受潮。而素菜包則過油過甜了一點點……
即便味道優秀,但在兩家店用餐的體驗還是有點拉胯。
在11點半的蓮湖糕團店,即便明明是飯點的鼎盛時期,即便菜單上僅僅隻有8道菜,但幾乎一半的美食點不到。
菌菌本想點回鹵幹,卻被告知:還沒做好。那麼多久能做好?得到的答複卻是:要不别點了吧。
遠道而來的一對阿姨踏進店裡,反複強調“不吃牛肉”。然而在特色鴨腿面“做不了”的情況下,服務員竟建議道:“要不點一碗雪菜牛肉絲面吧!”
改頭換面的奇芳閣,則幾乎沒有“服務”可言。自助式點單的窗口各自為戰,要想嘗遍馄饨燒餅鹽水鴨,你得排三次隊。
因為忙碌,窗口内的師傅對待客人也有些怠慢。以下是本菌和某位師傅的battle現場——
我:這個包子都已經涼得唠!啊有熱滴啊?
師傅:沒有。
我:那有沒有才蒸好滴啊
師傅:……
我:要不代我熱一下就是賴!
師傅瞟了一眼我身後的長隊,直接把包子裝緊塑料袋裡,往我面前一丢,末了還白了我一眼。
從明面上來看,夫子廟顯然依舊是南京上百座景區裡的頂流。
工作日的下午,這裡依然能聚集起至少三隊旅行團。烏衣巷外、文德橋上、大照壁前,在每個拍照點都能瞧見一臉燦爛的男女老少。
絲巾大媽在大牌坊下擺開pose,老伴拿着pad好一頓拍都沒法讓她滿意。一臉青春洋溢的少年在大成殿前留影,讨一個學業有成的好彩頭。
這是夫子廟永恒的魅力。
拐進大成殿一邊的商業街,感覺就好像不是那麼回事了……
我實在想不起貢院街人何曾這麼稀少過,記憶中,就算是工作日,這裡即便不是人聲鼎沸,至少也應人流如織。
緊鄰着大成殿的“東市”,走進去安靜地有點過頭。開在小路後半段的店鋪幹脆沒有開門,就算開了的店家也有不少挂上了“清倉處理”的标示。
“生意不太好做噢!”一位老闆如是告訴飯醉菌。
穿過夫子廟的主幹道貢院西街,走到靠近醫院後門、原先屬于小商品市場的那條街,迎面而來的又是突兀的灰色卷簾門。
這真的是個很令人唏噓的現象——夫子廟的小吃店難吃還死貴,卻都張羅地有模有樣,其他店鋪的日子卻不太好過。
似乎,夫子廟不像以前那麼“頂流”了……
吐槽了這麼多,七成是被粗制濫造的難吃給氣到,三成是恨鐵不成鋼。
記憶裡的夫子廟美食、作為南京名片的“十大名小吃之首”、展示給全國各地遊客的“秦淮八絕”,不該隻是挂羊頭賣狗肉,或是仗着有生意不管顧客體驗。
老街的商業化固然不是錯誤。但是對于夫子廟而言,這個有着秦淮風光和厚重曆史加持的地方,一定要對得起六朝古都的地位,不要讓廉價的商業氣,糟踐了曆史感。
說得好聽些,就是“願夫子廟在盛名之下,終有不負盛名的那天”,說得難聽些嘛——
把東西做的好吃一點值得一點,能死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