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北京有哪些美食嗎?
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北京烤鴨,畢竟是世界聞名的一道名菜了。
從北京菜說起,它本身就是融合了各地美食的特色,比如魯菜、清真菜、宮廷菜等等。
大約7世紀的時候,穆斯林們把清真菜肴帶到了北京。到了南宋時期,女真人在北京建都,蒙古人緊随其後。在此期間,不同民族的菜肴在北京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等到明朝時期,永樂皇帝朱棣從南京遷都到北京,也把江南的廚師帶到了北京,所以在北京出現了許多南方的名菜。
清軍入關以後,一些滿族烹調方法也傳入了北京。明清時期,北京成了首都,宮廷禦膳也逐漸成熟,到了後來從皇宮傳入了民間,直到今天,在北京都能經常聽到“禦膳”、“宮廷菜”的說法。
此外,全國各地的人都湧入北京,帶來了他們的飲食文化和烹饪技藝。
到了晚清,北京菜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北京菜的味道以鹹、鮮、嫩和醬為特色,用料豐富,菜品種類也很多。常見的烹饪方法有炸、烤、煮、焖、炒、爆、扒等,其中很多都是來自魯菜的技藝。
以下是一些經典的北京美食↓
北京烤鴨北京烤鴨是挂爐烤鴨,起源于金陵烤鴨。烤鴨是整隻烤的,吃起來外酥裡嫩。
北京烤鴨通常是切片後,和蔥、黃瓜以及甜面醬一起包裹在荷葉餅裡食用。
涮羊肉
北京涮羊肉的做法應該是起源于元代,做法也非常簡單,新鮮羊肉切成薄片,然後放到銅鍋裡涮。
涮好的羊肉蘸上麻醬、香油、韭菜花、香菜等調味醬,就可以食用了。
北京烤肉
北京烤肉的主要食材通常是羊肉和牛肉。
先把肉放入醬油、料酒、姜汁、香油和糖等制成的調味醬中腌制,然後在烤盤上放蔥和洋蔥等,差不多了再放入腌制好的肉。北京烤肉可以和燒餅等主食一起食用。
京醬肉絲
京醬肉絲是北京的傳統美食,主要成分是豬肉、大蔥和姜,當然必不可少的甜面醬。
京醬肉絲吃起來是鹹口的,略帶甜味。通常情況下,京醬肉絲旁邊放着幹豆腐,可以一起食用。
黃焖魚翅
黃焖魚翅是北京菜中的高檔菜,也是一道宮廷菜。
它的食材不僅有魚翅,還有雞肉、鴨肉、火腿和幹貝等,所有的食材都是為了突出魚翅的鮮味。黃焖魚翅的顔色呈亮黃色,給人很強的視覺效果。
蔥爆羊肉
蔥爆羊肉其實是一道魯菜,但是在北京也很流行。大蔥和羊肉的結合堪稱完美,大蔥去除了羊肉的膻味,賦予了這道菜特别的風味。
“爆”這個字就突出了它的做法,需要在油溫非常高的時候快速炒羊肉,這樣才能保證羊肉的軟嫩鮮美。
木須肉
木須肉在北方都很受歡迎。北京的木須肉主要由豬肉、雞蛋、黑木耳、金針菜和黃瓜等組成。
之所以叫“木須”,是因為黃色炒雞蛋形似桂花,桂花又稱“木樨”,在北京話中,“木樨”聽起來很像“木須”,所以叫“木須肉”。
菜包雞
菜包雞是北京菜的代表,主要由雞肉和白菜制成。雞胸肉切成條加調味料腌制一個小時,白菜葉用開水汆燙,再包裹腌制好的雞肉,然後裹上由雞蛋清和澱粉等制成的糊糊,最後放到油裡炸至淺黃色即可。
魚頭泡餅
魚頭泡餅是北京的傳統美食。魚頭先炸後用蔥、姜、酸、幹辣椒等翻炒,再加入湯、醬油、番茄醬等烹煮。
旁邊放着餅,吃的時候可以浸入湯裡泡軟後食用。
炸醬面
炸醬面不隻在北京流行,在很多北方地區都很受歡迎。
炸醬面的醬是由幹黃醬、甜面醬、豬肉末、姜和蒜等制成。面條煮熟後配上炸醬和其他蔬菜,比如豆芽、黃瓜、芹菜、香椿等等。
爆肚
爆肚是北京和天津的傳統小吃,在北京有不少以爆肚為招牌的餐館。
爆肚的成分常見的有牛肚、羊肚和牛百葉等。做好的爆肚蘸上麻油、麻醬、醬油、醋、辣椒油、香菜、蔥花等即可食用。
炒肝
顧名思義,炒肝的主要食材是豬肝,另外還有豬腸。
除了食材外,調味也非常重要,包括米酒、醬油、桂皮、姜、大蒜、胡椒粉等,最後再加入澱粉勾芡,形成濃稠醇厚的口感。
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是一種以豬内髒(豬肺、豬腸)、火燒和豆腐片等為原料制成的小吃,裡面還加入了蒜汁和醬豆腐汁等,熬煮幾個小時以後,湯頭濃郁鮮美。
據說,以前的豬肉比較貴,百姓們就用豬内髒(豬下水)來替代肉制作了鹵煮火燒,逐漸地成為了北京的代表美食。
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是華北地區的特色小吃,在老北京人心中也占據一定的地位。
烤好的火燒外皮酥脆,内裡軟嫩,然後在裡面塞入滿滿的炖驢肉,一口下去汁水四溢,濃郁的驢肉和香酥的火燒結合在一起,完美~
褡裢火燒
褡裢火燒是北京常見的傳統小吃,自清朝以來就存在了。
之所以叫“褡裢”,是因為火燒對折後很像過去的行李袋“褡裢”。火燒塞入餡料後在平底鍋中煎至金黃色,趁熱食用。
餃子
北京(或者說北方)人都很喜歡吃餃子。餃子的餡料種類繁多,而北京最受歡迎的三種是韭菜雞蛋餃、茴香豬肉餃和芹菜豬肉餃。
餃子通常會蘸醋和醬油,有些人也會滴入幾滴辣椒油,全憑個人喜好。在北京的各個角落都能找到餃子。
油茶
油茶不是茶。過去的老北京人把油炸當做一種滋補的食品。先把面粉炒到發黃,然後加入核桃仁、牛油等,最後加入白糖, 用開水沖泡即可。
豆汁
豆汁是另一種北京特色美食——嗯,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它,愛的人愛得要死,恨的人一點味兒都不能聞。
豆汁是在制作綠豆粉時剩餘殘渣發酵而成的,帶着濃郁的氣味,吃起來酸中帶馊,非常特别。北京人喜歡把豆汁和焦圈一起食用,有點類似油條配豆漿的意思。
焦圈
焦圈是一種環形的油炸食物,吃起來焦香酥脆,是一種類似油條的食物。據傳,焦圈是從宮裡流傳出來的食物。就像上文提到的,焦圈通常被用來搭配豆汁食用。
驢打滾
驢打滾是由大黃米面制成的,外面裹上黃豆面,裡面有豆沙或紅糖,有些也會有桂花、青紅絲和瓜子仁等。
驢打滾吃起來軟糯香甜,即便是牙口不好的老人也可以嘗試。驢打滾顔色是淡黃色,就像驢打滾後蘸上灰土的形狀,也是因此而得名。
豌豆黃
豌豆黃過去是春季的應季點心,由豌豆、白糖等混合而成。豌豆黃呈淡黃色,吃起來柔滑清涼。
據說,慈禧就非常喜歡吃豌豆黃,當然宮廷裡的豌豆黃食材都比較高檔,和民間不能相提并論。
艾窩窩
艾窩窩是一種清真小吃,在北京由來已久。
艾窩窩由糯米粉和面粉制成,裡面的餡料很豐富,常見的有芝麻、核桃仁、瓜子仁、山藥泥等等,為了美觀,通常上面還會用山楂糕作點綴。據傳,艾窩窩原是宮廷小吃,後來傳入民間。
沙琪瑪
沙琪瑪是一種滿族小吃,後來在北京流行起來。
薩其馬是一種油炸食品,最簡單的做法是面條油炸後加入糖拌勻,切塊後即可食用,有些也會加入蜂蜜、青紅絲等。薩其馬松軟可口,十分香甜。
糖火燒
糖火燒是甜的火燒,由面粉和紅糖制成,然後放在爐子壁上烤熟。北京人通常把糖火燒當做早點食用。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一種受歡迎的北京小吃,主要由面粉、雞蛋、奶油、白糖等制成。炸好的奶油炸糕外焦裡嫩,香味濃郁,老少鹹宜。
糖卷馃
糖卷馃的知名度雖然不如前面幾個那麼高,但是在北京也很受歡迎。
糖卷馃由面粉、山藥、棗子、青梅、核桃仁和瓜子仁等制成。所有食材準備好後蒸熟,再放到油裡炸至金黃色,最後淋上熬好的糖漿即可。
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滿族的待客小吃。在面粉裡加入姜蓉制成面團,壓成薄片後撒上澱粉,切成排叉條後兩片疊在一起,放到油裡炸成淺黃色或金黃色。姜絲排叉吃起來口感酥脆,味道香甜,還帶着淡淡的姜味。
糖耳朵
糖耳朵因為形狀像耳朵而得名,這是一種清真食品。它主要由面粉和白糖制成,也可以撒上芝麻。
糖耳朵也是一種油炸食物,炸好後酥酥脆脆,因為質地比較堅硬,牙口不好的人建議少吃。
糖葫蘆
糖葫蘆在北方都很常見,但是“北京糖葫蘆”已經成為一個招牌。糖葫蘆的做法也很簡單,隻需要把山楂裹上煮好的麥芽糖稀,放涼凝固即可食用。
除了山楂外,其他水果也可以制成糖葫蘆,現在街面上的糖葫蘆也是種類繁多,但是我個人更喜歡傳統的山楂糖葫蘆。
以上就是北京的一些經典美食~
這些美食你吃過幾種了?你有什麼其他推薦嗎?
歡迎給我們留言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