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國學之樹》作者:許文勝
琴,專指中國古琴。古琴是根據《易經》的原理創造出來的樂器,也可以稱作音樂裡的《易經》,《易經》的樂器。
整個古琴的形狀就是模拟天、人、地的狀态,把一把琴立起來就是一個人的樣子,上面這個頭叫“鳳額”,凹下去的部分叫“鳳頸”,底下是腿和腳。古琴橫着擺的時候,上頭是圓的,下頭是平的,這叫天圓地方。
古琴的尺寸是三尺六寸五,對應的就是人體的365個穴位,也就是一年365天。古琴原來有五根弦,後來周文王加一根,周武王又加了一根,就成了七根弦,叫作“文武七弦琴”。古琴原來的五根弦對應出的五音實際是與五髒産生共振的,其中的創作依據來源于五行原理。後來加的兩根弦實際是把琴弦往背面收,這是代表十四條經絡,也就是任督二脈再加上十二條正經。
古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裡面有兩根柱子,一根叫乾柱、一根叫坤柱,來支撐琴。 琴的裡面還有“山河湖海”,這叫四象。
古琴彈的時候有十三個徽位,代表一年十三月,陰曆中有個閏月。徽位的作用是定音,十三徽位的定位标準也是以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衍生過程模拟生成的,與宇宙能量系統相對應。
古琴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着五行的不同能量,古琴的琴音由聲波組成,是通過琴弦、琴體以及空氣之間的振動産生,而人類的髒腑也有自身的五行屬性,髒器本身存在其對應的律動與運轉頻率。如果髒器發生病變,這種正常的頻率就會異常變化,而通過古琴中的五音音律去對應相對的髒器就能從五音音樂的振幅、音調、頻率等層次調整髒器能量的平衡(共振原理的一部分),所以,古琴一開始就是以無形無象的能量音頻治病用的。
比如說當一個人肝不太好的時候,在對應肝髒也就是古琴的“角音”上有它固定的頻率,彈出這個音,所産生的聲波的物理能量就能調和肝髒功能的失衡,也就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共振。古琴的音很神奇,“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就是指彈完古琴後,琴音還會在空間裡環繞很久。
古琴還可以根據每個人的行維屬性,也就是他的天性所對應的卦象模型來作出适合的古琴曲,用以平衡身體的五髒狀态。
古琴是中國士大夫階層最高端的樂器,它的琴譜最早是以文字譜書寫,裡面将古琴演奏中的形與神都細緻深刻地記錄下來,但這樣的文字譜卻是極度抽象的,它不直接體現琴音的高低而是通過指法的描述來傳達古琴演奏的無限變化形式,這些指法的描述文字多來自《易經》中的卦理,是對宇宙自然之理的一種複制,因此古琴的學習難在深刻理解真正的古琴文字譜中的内涵,這也是抓住琴音神韻的關鍵。
如今的古琴譜已經是後世演奏家根據考證以及合版、彈奏經驗等形成的一種名為打譜的工作成果,是将文字譜進行翻譯和整合,打譜的形成雖然降低了人們對于古琴藝術理解上的困難,也易于傳播和傳承,但離真正古典的古琴神韻還是多了一些偏差,因為被固定下來的藝術表達也就意味着形神韻味受到了一定的框限,無法完全還原古人最本源的琴音意境。所以,學習古琴到了高段位的時候,都會是回歸到文字譜上來研究,隻有從這裡面才能夠獲取最貼近古琴本身的靈感和領悟。
古琴的思維訓練
從畫、書、棋到古琴,就隻剩下以聲音的能量形式傳遞所承載的内容信息及情感了,所以這是最高抽象的藝術形式。學習古琴鍛煉了人對精微能量的感受能力,激發大腦思維意識進行工作和轉化,是一項脫離視覺感官的思考方式,具有提升思維的價值。僅僅通過一把琴來展示和感受世間萬事萬物的狀态與情境,表現豐富的内涵信息,的确是難度最大的抽象訓練過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