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幹燥根。其外形如參,味道極苦,故此得名。其種子是中藥鴉膽子。全國各地均有産出。常春秋兩季采挖,切片曬幹,生用。
一、苦參的功效:
苦參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功效能清熱燥濕,殺蟲利尿。其特點味道極苦,難以下咽。
常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等證的治療;外用可治滴蟲性陰道炎。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
《别錄》:“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瘍。”
《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赤癞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長沙藥解》:“苦參清熱而去濕,療瘡而殺蟲也。其諸主治,療鼻齆,止牙痛,消癰腫,除疥癞,平瘰疬,調痔漏,治黃疸、紅痢、齒衄、便血。”
《本草備要》:“苦燥濕,寒勝熱。沉陰主腎。補陰益精,養肝膽,安五髒,利九竅,生津止渴,明目止淚。治溫病血痢,腸風溺赤,黃疸酒毒。熱生風,濕生蟲,又能祛風、逐水、殺蟲,治大腸疥癞。”
二、苦參的配伍應用:
1.用于濕熱黃疸、瀉痢、帶下、陰癢等證。苦參尤善清熱燥濕解毒。治濕熱黃疸,常配伍山栀子、龍膽草等藥。
若治濕熱瀉痢,可單味應用,或配伍木香、甘草等,即香參丸。
若治帶下黃色稠粘及陰癢之證,可單味煎湯熏洗,或配伍黃柏、白芷、蛇床子等藥。
若治外陰濕癢,還可以苦參配伍黃柏、紫草、白芷、蛇床子、威靈仙、白礬、花椒、防風、生艾葉、雄黃等,煎湯熏洗,可做參考。
近年還有以苦參為主藥成分的加工品,如苦參栓劑,可治療各種陰道炎症,取得很好療效。
2.用于皮膚濕癢、膿疱瘡、疥癬等證。苦參能祛風止癢,殺蟲。即可煎服,又可外用。治皮膚瘙癢、膿疱瘡等,常煎湯外洗。治疥癬,常配伍枯礬、硫磺等,可制作軟膏外用。
若治濕疹,常配伍白鮮皮、徐長卿、紫草、丹皮、蟬蛻、黃柏、土茯苓、甘草等藥;若癢甚者,可加夜交藤;若滲出物多,甚至流黃水者,可加蒼術、白術、薏苡仁;若脾失健運,可加山楂、枳殼、槟榔;若食魚蝦海鮮而發作者,可加紫蘇葉、蘆根;若無滲出而幹燥者,可加生地。若煎湯外洗,可用苦參配伍白鮮皮、馬齒苋、徐長卿、蛇床子、荊芥、防風等藥,常獲良效。
若治血燥濕熱所緻的頭面生瘡,粉刺疙瘩,濕疹刺癢,常與當歸配伍應用,即當歸苦參丸。
《金匮》治狐惑蝕于下部者,以苦參煎湯熏洗治療,可做參考。
黃元禦言:“以肝主筋,前陰者,宗筋之聚,土濕木陷,郁而化熱,化生蟲瘍蝕于前陰。苦參清熱而去濕,療瘡而殺蟲也。”
3.用于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灼熱澀痛等證。苦參有顯著的清熱利尿作用。即可單味應用,或配伍蒲公英、石韋等清熱通淋之藥。
若治妊娠小便不利,飲食如故,常配伍當歸、貝母,即當歸貝母苦參丸。
黃元禦言:“以土濕木陷,郁而生熱,不能洩水,熱傳膀胱,以緻便難,苦參清濕熱而通淋澀也。”
4.其他配伍應用。
用于肝郁化火或心火偏亢所緻的失眠者,可以苦參配伍黃連、茯苓、甘草等,降火除煩,甯心安神。
若治脾腎兩虛所緻的乳糜尿、膏淋等證,可以苦參配伍芡實、金櫻子、石菖蒲、萆薢、益智仁、山藥、熟地、山藥等藥,常有良效。
近年研究發現,苦參還對多種快速性心率失常有效,有降低心肌收縮力、減慢心博、延緩房性傳導以及降低自律性等作用。
三、苦參的用法用量:
苦參常入煎劑,也可做丸散,也常外用。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餘克;外用适量。
四、苦參的應用注意:
苦參味苦難咽,苦寒敗中,故脾胃虛寒及體弱者忌用。
《本草彙言》:“前人謂苦參補腎補陰,其論甚謬。蓋此藥味苦氣腥,陰燥之物,穢惡難服,惟腎氣實而濕火勝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陽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虛氣弱,非所宜也。況有久服而緻腰重者,因其專降而不升,實傷腎之謂也,何有補腎補陰之功乎?”
汪昂言:“大苦大寒,肝腎虛而無熱者勿服。”
張從正言:“凡藥皆毒也,雖苦參、甘草,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偏勝為患。”
此外,自古有苦參反藜蘆之說,無從查證,僅供參考。
~
——中醫實戰筆記20.9.10下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