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起,區塊鍊再度刷屏,各界對央行數字貨币的探讨也不斷升溫。也有觀點想當然地将其與比特币等基于區塊鍊的加密貨币劃等号,認為它們都具備投機炒作性。
但事實卻截然相反。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曁中國金融論壇年會21日在北京召開,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币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對于人民銀行研發的數字人民币,并不是大家理解的加密資産,而是人民币的數字化。“币花不炒,人民币是用來花的,不是用來炒作的,既不具有比特币的炒作特性,也不具有像‘穩定币’一樣需要貨币籃子資産進行币值支撐的要求。”他稱。
簡而言之,穆長春的話主要傳導了兩層含義——其一,我國法定數字貨币的标準名稱是“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其不具備炒作性;盡管币值穩定,但DC/EP也并不是近年來國際上湧現的穩定币(Stablecoins)。
就國際趨勢而言,中國無疑在數字貨币的研發方面走在了前列。國際清算銀行(BIS)2018年對63家央行進行的調查也顯示,主要受訪者都表示正在研究為央行數字貨币開發概念驗證(PoC),但多數都并沒打算真的要推出。2019年相關機構的調研結果也類似。相比之下,中國對數字貨币的研究已長達4年多,盡管沒有具體的推出時間表,但據了解,其在若幹城市的試點會很快展開。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貨币和資本市場部主任托比亞斯·阿德裡安(Tobias Adrian)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一向是金融科技、技術創新的領頭羊。他也指出,即使中國三思而後行,中國還是很可能成為第一個發行數字貨币的大國。
中國DC/EP不具炒作性
對央行數字貨币可炒作的觀點之所以會出現,主要還是因為部分人将其與比特币等畫上了等号。
首先,盡管比特币的名字中有一個“币”字,但其絕非真正的法币,而未來如果全球央行推行數字貨币或中國推出DC/EP,則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币”,等同于我們現在用的紙币等。
央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此前就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虛拟貨币本質上不是貨币。在他看來,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是貨币的本質屬性和最基本的職能。在實物貨币時代,貨币自身具有内在價值,所以能履行貨币的這些職能。但是,現代信用貨币或者說紙币本身沒有價值,為什麼還能履行貨币的職能呢?這是由于信用貨币有國家信用作為支撐,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同時,貨币政策是現代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貨币供應量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十分廣泛。隻要國家這一社會組織形态不發生根本性變化,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貨币體系就将始終存在,比特币以及其他虛拟貨币就成不了一國的本位币,比特币實際上隻是一種技術的運用,最多也就是一種資産,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币。
之所以比特币、以太币(Ether)的虛拟資産具備投機炒作性,關鍵在于其價格波動巨大,例如比特币一度從巅峰期的13000美元暴跌至3000美元附近。此外,其無限制的匿名性也滋生了恐怖融資、避稅、洗錢等問題。
對于央行數字貨币而言,上述問題基本可以規避。當然,要探究央行數字貨币為何不具有炒作特性,首先應該明确DCEP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
穆長春曾在今年8月10日的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 “數字貨币發展和全球前景” 全體大會上指出,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币設計,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
他表示:“這是因為M1、M2現在已經實現了電子化、數字化。因為它本來就是基于現有的商業銀行賬戶體系,所以沒有再用數字貨币進行數字化的必要。另外,支持M1和M2流轉的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商業銀行行内系統以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各類網絡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夠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用央行數字貨币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無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且會對現有的系統和資源造成巨大浪費。”
相比之下,現有的流通中現金M0(包括紙鈔和硬币)容易匿名僞造,存在用于洗錢、恐怖融資等的風險。另外電子支付工具,比如銀行卡和互聯網支付,基于現有銀行的賬戶緊耦合模式,公衆對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滿足。所以電子支付工具無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賬戶服務和通信網絡覆蓋不佳的地區,民衆對于現鈔依賴程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DC/EP的設計,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征,也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現鈔比較好的工具。
即使是币值穩定的穩定币,其在應對“KYC(了解您的客戶)”和AML / CFT(反洗錢和打擊恐怖主義融資)方面仍然存在問題,但央行數字貨币則可能在最大程度上規避這一問題。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指出,“央行數字貨币”比各國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币和硬币更難僞造。且與其他數字貨币的分布式記賬不同,“央行數字貨币”将存在一個由央行集中管理的總賬,從而使得央行具有追蹤支付的能力,能夠滿足制止洗錢和恐怖融資的要求,也便于政府機構打擊逃稅和賄賂等犯罪活動。
數字法币VS全球貨币
盡管尚未公開時間表,但據了解,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币在若幹城市的試點會很快展開。
穆長春表示:“目前人民銀行數字貨币DC/EP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标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下一步,将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原則,合理選擇試點驗證地區、場景和服務範圍,不斷優化和豐富DC/EP功能,穩妥推進數字化形态法定貨币出台應用。”
就全球而言,各國對于央行數字貨币目前仍在研究階段,态度偏向謹慎,其代表無疑就是美國。手握美元發行大權的美聯儲對“央行數字貨币”不僅興趣寡淡,更顯顧慮重重。
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今年早些時候說,美國正在密切關注主權數字貨币的發行,但他并沒有“積極考慮”此事。
個中原由,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一語點破:數字貨币可能“削弱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霸權”。
美國之外,布魯金斯學會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說,目前已有諸多國家在“央行數字貨币”研發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或有意發行“央行數字貨币”,包括法國、瑞典、沙特、泰國、土耳其、巴哈馬、巴巴多斯、烏拉圭等。此外,素有“央行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上月任命即将卸任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的伯努瓦·克雷擔任國際清算銀行創新中心負責人,主持該機構數字貨币研發工作。
美國IBM公司和英國智庫“官方貨币與金融機構論壇”對全球23家央行開展的調查顯示,諸多央行正認真考慮研究和發行“央行數字貨币”,可由消費者使用的“央行數字貨币”或将在未來五年内面世。
盡管踏上“央行數字貨币”賽道的研發者衆多,最受關注的則是歐洲和中國。歐盟輪值主席國芬蘭已提出一份文件草案,建議歐洲央行和歐盟國家央行采取具體措施推進“央行數字貨币”研究和發行。此前,法國央行已宣布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啟動數字貨币項目,并敦促歐洲央行盡快發行數字貨币。
阿德裡安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中國一向是金融科技、技術創新的領頭羊。他也指出,即使中國三思而後行,中國還是很可能成為第一個發行數字貨币的國家(大國)。”至于具體方式,阿德裡安認為,央行數字貨币和即時支付系統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可替代性,中國最後一定會同時運用即時支付系統和某種形式的央行數字貨币。
除了各國央行推出本國數字貨币,事實上各界也開始關注推出全球性數字貨币的可能性。
例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充分顯現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币體系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國際社會呼籲加快國際貨币體系改革,推進儲備貨币多元化,一種方案是将特别提款權(SDR)改造為超主權貨币,但相關改革進展緩慢。如今,各界開始熱議IMF引⼊入電子化SDR(eSDR)的可能性,卡尼還提出了推出類似eSDR的SHC(合成霸權貨币)的建議。
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12月初的一場論壇上提及,數字貨币的最新進展将全球性貨币這一議題重新提出,目前全球面臨機會推進類似eSDR和SHC這樣的全球性數字貨币, 但這需要一個類似全球央行的機構來思考全球性的貨币政策、宏觀經濟波動以及金融穩定,而在G20平台上,IMF是最接近這個功能的多邊機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