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豹是戰國時期魏國官吏,關于他的事迹主要集中在西門豹治邺這個故事之中,這個故事小學課文《西門豹》講得很清楚。在曆史上,西門豹是由翟璜舉薦給魏文侯從而得到賞識,成為邺地一方太守的。
翟璜何許人也?他或許不出名,但他舉薦的人都很出名,包括兵家吳起、法家李悝、名将樂毅的先祖樂羊等,可見其識人術的高超。受他看中的西門豹上任魏國邺城,發現這裡被所謂“河伯娶親”折騰得民不聊生,人煙稀少,田地荒蕪,後來他趁着“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
這樣的故事脈絡很清晰,但卻有一個問題一直為人忽略。
治标不如治本,隐忍的西門豹實則是個心機boy?這個問題很簡單:西門豹作為邺地最高地方長官,到任之後他為什麼不雷厲風行整治巫祝和官紳,反而隐忍着,等到“河伯娶親”再一次上演才辣手處理?
想到這一層,那我們再重新審視這個故事就很有意思了。
大家都知道巫祝是壞蛋,那為什麼無權無勢的巫祝可以為害呢?民衆一方面害怕女兒被祭河,一方面承受不住河伯娶親帶來的盤剝,為什麼就是不敢反抗?
理由很簡單:因為老百姓迷信“河伯娶親”是有效的、有用的,這就是巫祝與廷掾為害的根基。
殺掉巫祝與廷掾并不困難,因為西門豹是邺地最高地方長官,手中掌握着強大的軍事力量,邺地無人能夠相抗衡,問題是殺掉巫祝之後,老百姓是不是就相信“河伯娶親”是假了?如果不相信,那麼殺掉一個巫祝,很快又會冒出另一個巫祝,“河伯娶親”會再次上演,特别是漳河再次發洪,那時新巫祝輕易就能裹挾迷信的民衆與西門豹抗衡,那種結果絕不是西門豹想看到的。
所以,西門豹一直在隐忍,等到“河伯娶親”再一次上演才着手處理害群之馬。表面目的是懲惡揚善,實則是要毀掉邺地民衆錯誤的迷信思想,建立真正的認知:漳河發洪和河伯沒關系,和河伯娶親更沒關系。
同樣想做大事,為何屈原、王莽都敗了,而西門豹、商鞅卻勝了?楚懷王時期,屈原懷才不遇投江自盡,在他死前曾說過一句話: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
沒錯,這句話逼格相當高,年少時我也曾因這句話而為屈原之死感到悲哀、痛心和憤恨,但是當我讀懂了西門豹,也看輕了屈原。
屈原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一生都在為楚國國富民強而進谏、獻策,因此他對看不慣的官場貪污腐敗、臣民醉生夢死深惡痛絕,怼滿群臣,終被滿朝進讒言導緻楚懷王對其從信任到遠離。而且屈原不辯解、不改變,認為自己對楚國忠心耿耿,楚懷王最終會看到自己的好,結果卻是他自己郁郁投江。
我們會說屈原不懂隐忍,不懂和光同塵,無權無勢自然幹不了大事,但後世有個叫王莽的人,隐忍之強世上無出其右,以至有“王莽謙恭未篡時”之說。他也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但他和屈原不同,他爬上了權力巅峰,取代西漢建立了新朝,然後才進行改制。改制還真不是亂改,而是很好很超前的想法。比如山林川澤收歸國有,田地公有化,按人分田;禁止奴婢買賣;将鹽鐵酒鑄币權收歸國家,禁止私人經營等等,俨然是社會主義改革,可惜失敗了,最終身死天下亡,頭顱都被做成了酒杯。
細品《西門豹治邺》,一味為人處世的良藥,一篇成功做事的良方
那屈原無權,敗了就敗了,為什麼成了皇帝的王莽也失敗了呢?
如果将他們和西門豹做對比,我們會發現屈原和王莽都有一個特點:我是對的,我要按照我的想法去改變世界。
但是政治很殘酷,為人處世也很殘酷,自己認為對的不一定對,隻有衆人都為對的并且支持的才是對的。取得秦孝公支持、辯倒甘龍等守舊派的商鞅為什麼還要在城門立木、取信于民?為的就是取得秦國民衆的支持,提高秦國朝廷的公信力,讓民衆認同朝廷舉措,認同變法。
一件事情能不能被接受,民衆的意見很重要,如果民衆不認同,注定會失敗。
這才是西門豹要等,等到“河伯娶親”時才動手破除迷信的原因:讓邺地百姓認識到錯誤,建立自己的威信,讓百姓相信自己、認同自己,而非巫祝,為接下來的一系列治理舉措打下“信任”的基礎。
西門豹随後頒布律令禁止巫風,同時勘測水源、田地,在漳河開圍挖掘了十二渠,灌溉良田。可以說,他這一系列治理措施實際既是治理邺地的必要手段,也是破除巫風的後續手段,隻有處理好漳河發洪事件,平息水患,讓民衆過上好日子,民衆才會真的破除迷信,避免河伯娶親死灰複燃。結果也證實了西門豹的厲害,邺地民富兵強,成為魏國東北重鎮。
回過頭來看,西門豹、商鞅做事都有訣竅,他們很擅長将别人的想法放在首位,考慮到别人的利益,然後順着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實施自己的想法、得到自己的利益,這是他們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所以說長大後再讀《西門豹治邺》,會發現這是一味為人處世、挨住社會毒打的良藥,一篇教人把事情做成功的良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