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裡流傳着許多俗語老話,從勞作到生活之間無不包括。這些都是前人總結下來的經驗,對于農村來說仍然存在着許多指導的意義,因此也廣泛的在各地流傳。小時候經常聽到老人說的一句話“不吃饅頭争口氣”,告訴孩子做人要有骨氣,别人說你做不好的事情,一定要做好而且要做的漂亮。
農村裡這句老話流傳的很廣泛,幾乎以面食為主的地方都聽過老人這樣的囑托。小時候很好奇為什麼是“不吃饅頭争口氣”呢,雖然懂其中要表達的意思,可還是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說。問過家裡面的老人才知道,原來這句話還有上半句,“賣了麥子買蒸籠,不吃饅頭争口氣”。具體這句俗語的出處已經不知道,但這句話卻保留了下來。
以前農村的條件有限,存上一年的麥子隻能過年過節的時候吃頓餃子。記得小時候人們蒸上幾個饅頭會拿來走親,好比現在的營養品一樣,那時候農村麥子面可以說是種奢侈品。經曆過那樣生活的人更能懂得這句話的意思,賣了麥子以後有錢買蒸籠,但可就沒有麥子來蒸饅頭了,既然蒸不了饅頭那隻能蒸汽(争氣)了。也是告訴人們想要過上想要的生活,就要靠自己努力的去奮鬥。
如今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好,各種魚肉都不缺,更别說作為主糧的麥子了。想吃饅頭更是随時都能吃到,在也不為了吃飯而發愁。而這句話也有了各種不同的版本“不吃饅頭争口氣”、“不争饅頭争口氣”、“吃口饅頭堵口氣”總體來說都是想盡的意思,告訴人們有骨氣的說法,放到現在來說也很适用。
關于這句話還聽到過一個版本,“賣了孩子買蒸籠,不蒸饅頭争口氣”,或許是因為口音的誤傳,結果成了從争氣了變成了賭氣的意思,自然這樣的想法要不得。不過争氣可不一時的意氣之争,許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在農村發生過這樣的事,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争了起來,本來說開了就行,就是為了争口氣相互的報複對方,最後挺好的關系搞的老死不相往來。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争氣可不是為了發脾氣,而是要有自己的骨氣。
現在農村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生事物層次不窮,許多俗語也已經不适合當下的環境。但我們要理解俗語其中的意思,這些老話的産生的環境,雖然不适用但這些經驗仍然有參考的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