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小生長在豫東大地上的孩子,我所吃過的食物也可謂十分寬泛。這些食物的食材不同,有葷有素;做法不同,烹炸煎鹵煮。吃在嘴裡味道豐富多樣,有酸甜苦辣鹹;甚至還有那道“壞過”之後再次煥發出的别樣風味。它們是留住鄉土記憶的載體,是名副其實的豫東美味。
大部分人都知道醬豆,即使南方人對醬豆也不會陌生。但是,當提及豆糁肯定就會有人不太熟悉了。簡單的說來,它是豆制品,是發酵制品。它還有許多别稱:豆糁蛋子、豆糁片子、臭豆糁……這邊除了稱豆糁之外,更多的是稱之為“豆餅子”。這應該源于它有着像小圓餅子一樣的造型。但是,我一直覺得還是稱它為豆糁更為貼切。一是隻聽這名字,就能感受到它有“參湯”一般的美味,二是因為它做好後不僅有餅子狀的,還有圓球狀的。
傳統豆糁的制作方法,大緻相同,可分為這樣幾個步驟:把主材黃豆放在水中發泡一個晚上,之後上鍋煮數把小時,以手能捏碎為佳。然後控水,晾上一段時間冷卻。依據口味加入适量切碎的紅辣椒,在盆中攪拌勻,蓋着捂上兩天。
接下來是一個讓其“出味”的關鍵,把大料、花椒、茴香、桂皮、白芷等香辛料打碎,拌入黃豆中繼續發酵,以剛生出白毛為宜。發酵好的豆子會有黏性,粘連在一起。然後放入食鹽,繼續發酵。最後用老石臼搗碎,握成團子形或餅狀,在陽光下曬幹。接下來就等着“坐享其成”吧,過上一段時間就可以吃了。做好的豆糁能長期存放,一年、兩年都沒有任何問題。
現在豆糁的高級吃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在豆糁有了比較“高級”的吃法。把豆糁切成碎狀小丁塊兒,放油起鍋,翻炒數下盛盤,吃起來酥脆爽口,味道别緻,令人垂涎生津。另外一種做法則是把豆糁切成小塊兒,放油上鍋摻着雞蛋來炒,就成了另外一道接地氣的鄉土廚房“特産”,拿肉也不換。可以稱作“豆糁炒雞蛋”。
百科上這樣介紹其功效:助消化,減緩衰老,強腦,提高肝髒解毒功能,防止高血壓,消除疲勞,預防癌症。我想,從科學角度來講還是有一定依據的,黃豆中的蛋白質被分解成更細小的分子,利于人體消化吸收。樸實勤勞的豫東人在無意之中就發明出了一種如此強大的“保健品”,實在是厲害啊!
豆糁是貧窮時的生活佐味品,讓單調苦澀的日子有所期盼,有所溫存。現在,它不僅僅是貧困時餐桌菜肴的替代品,還代表着一種希望和慰藉,是磨滅不掉的舌尖回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