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朝各代的文學,諸子百家、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唐詩宋詞無疑為仰止巅峰。取材多是兒女情長、憂國憂民,其餘歌頌太平、感慨邊塞、情寄山水、憶古思今,大緻的路子就是盛世明志,國難憂亡,到了局勢真正無可挽回之時又獨自煽情,晚唐的李商隐和偏安南宋的才子們,都是這般德性。
貫穿唐詩宋詞的,始終有酒,卻鮮見美食,或許是因為題材太小衆,人們大多不願為此多費筆墨,僅存下來的,多是遊戲之作。不過從這些隻言片語間,我們還是能領略一番曆史背景下的“唐食宋吃”。
東坡肉是蘇轼留給後人的美味遺産
唐宋兩大吃貨,當屬杜甫、蘇轼。兩相比較,蘇轼資格更老,走哪吃哪,不管是谪貶還是窮遊,都吃得很歡。蘇東坡職場不順,經常天南地北地被踢來踢去,反而令他的獵食範圍大大擴張,每到一處還翻着花樣地吃,留下了“東坡肉”這道名菜。不過翻開《全宋詞》,蘇詞中提到美食的,卻少之又少。想來填詞是用來唱的,這些覓食的小事,也沒什麼可拿去教坊入歌詞的必要,隻有幾首小詩和信箋中,才能看出他的吃貨本色。
反觀在杜詩裡,倒是經常有美食的場景出現。這位大詩人提筆悲國憂民,舉筷卻兼收并蓄,天下美味,無不囊括,加之也是個颠沛流離的命,山南水北的到過不少地方,每去一處居然都有人慕其詩名請客吃飯。不管是達官貴人的高級飨宴,還是布衣之交的粗茶淡飯,老杜總要吟上一首,或表謝意,或發感慨。
中國古代的生魚片,就是這種切得很薄的淡水魚
杜甫在《麗人行》中描寫了他見過的最高規格宴席“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玉鍋裡盛着肥嫩的駝峰肉,水晶盤裡裝着鮮香細白的魚,便見唐代宴會的奢侈了。但是下面筆鋒一轉“犀箸厭饫久未下,鸾刀縷切空紛綸”——人家貴族見慣了這個場面,根本沒興趣下筷子,空丢着滿席的家宴,旁邊老杜身份有限,也隻有空咽口水的份。
大好的魚肉被浪費,應該比駝峰肉被丢棄更讓杜甫無法忍受,因為他對于吃魚這件事情,一直是很鐘愛的。杜甫關于吃的詩歌中,最上乘的一首便是描寫吃魚的:他受到阌鄉(今河南省内,古代兵家重地)姜侯的款待,吃了一次黃河生魚片(中國古代魚肉最高級的吃法便是生魚片),并觀看了廚師切魚的過程,留詩《阌鄉姜七少府設脍戲贈長歌》,其中切魚的場景用了一句“無聲細下飛碎雪”,可見刀工之精湛、魚肉之白嫩,與當今的頂級日料餐廳相比,猶有勝之。
李賀《将進酒》中描繪的,類似于今天的鐵闆燒
說到場景,李賀的《将進酒》雖然在名氣上比不過李白的同名詩作,但是“鬼才”自有手段。在描寫宴席時,一句“烹龍炮鳳玉脂泣”,不但展示了食材的高級,而且還寫出了音效——潔白的動物脂肪在高溫下滋滋作響,如同楚楚少女的綿綿低泣,一樣令人心生憐愛。而詩歌前句的“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和後句的“皓齒歌,細腰舞”,一并将酒、食、色這三大尋歡要素收入,大肆宣揚及時行樂之道,勾人心往。
但是,後世所謂的“學者”卻說從中讀到了李賀“内心的苦悶”,也不知從何得知,與我們學生時期的“閱讀理解”一樣,肆意割縫前人的本意,大煞風景。
辛棄疾在《破陣子》裡寫到的,就相當于今天的牛肉燒烤
李賀所描寫的宴席,應該是燒烤和類似鐵闆燒一類,這到了宋朝的北方軍旅中,又是另一番場景。
辛棄疾早年在北方組織起義軍抗金,後以此為題材填了《破陣子》一詞,寫下了“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這句詞中,“八百裡”指的是牛(《世說新語·汰侈》:晉王恺有良牛,名“八百裡駁”。後世詩詞以“八百裡”指代牛。駁:上古神獸,馬身虎牙,黑尾利爪,長一角,食虎豹,飼養它可以避戰亂。),“炙”就是燒烤。在軍營中,與部下分食烤牛肉,琴瑟撥彈出或激昂、或悲怆的塞外音樂,這種場景,與同時代西湖邊小朝廷的宮廷禦食和靡靡之音相比,或許就是那段曆史的味道和聲響了吧。
很多中國古代的江南文人,都有鲈魚情結
詩詞終歸是用來表達思想,即便唐宋時期的思想已大不如先秦和魏晉,人們依舊要将思想融入進文學作品中。所以,關于美食的典故,在不同人的理解和文字演繹下,也表達了不同的意思。最典型的,莫過于張翰的“莼鲈之思”了。這個典故相信大家都熟悉(不知道的請自行搜索,這裡不多說了),唐宋兩朝的文人說到鲈魚,多誇贊美味,但也有人借此抒發别樣的想法。
晚唐趙嘏在《長安秋望》中借“鲈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一句,表達了自己空守長安,難以回歸故鄉的苦痛。他本人也借這首詩的“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一聯,在文學史上留了名。
前文提到的辛棄疾在北邊立了戰功,回到南宋當官卻不滿政局,在《水龍吟》中寫下“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歸未”,言明了壯志未酬,不願退隐的心意——事情沒做完,還TM去想什麼鲈魚刺身?!而後來又跳出個無名氏(根據考證,很有可能是南宋大詞人張元幹),在某個橋上題了首《水調歌頭》,以“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一句,點明了當時天下表面太平安樂,實是暗藏危機,搞得宋高宗趙構非常緊張。
在詩詞中,莼菜總是伴着鲈魚出現
好了,看到這裡,大家的心情也一定像宋高宗,有點低沉了吧。那我們就輕松一下,再來讀幾句詩。作者是唐代同時期日本的嵯峨天皇,唐朝文化的大力推崇者,他的兒子大部分被賜姓“源”,開啟了日本“源氏”一族。這幾句詩,同樣也是以“莼鲈之思”為題材的:
“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鲈魚脍,莼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
——還是日本的天皇日子過得悠閑,不過他死後沒幾天,日本就天下大亂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