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白狄族人(姬姓)建立了鮮虞國,這便是如今的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的起源。
古城正定,位于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傾斜平原、山前沖積扇的中上部,因“真正安定”之意得名,曆史上與保定、北京并稱為“北方三雄鎮“。曆史悠久的正定縣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被稱為“古建藝術寶庫”。
作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正定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8項,市級非遺項目12項,縣級非遺項目134項。
正定宋記八大碗、馬家鹵雞等名菜作為省級非遺,從外觀上看就是大氣隆重的宴席硬菜。但正定還有一道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特色小菜,同樣是正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但凡嘗上一口,愛它的人就會一眼萬年。
毫不起眼,卻讓人停不下筷子的下酒菜
從外觀上,你絕看不出這道菜的原料是啥。看起來硬硬的,深褐色甚至發黑的一根根3寸來長的細絲,乍一看有點讓人不敢下筷子,鼓起勇氣放進嘴裡一根,原來是肉類,而且勁道彈牙,鮮香無比,嚼上幾口頓覺滿口生香,然後一根一根根本停不下來。
這時如果有一瓶酒,這一盤無疑是最好的下酒菜,和它相比,毛豆、花生米簡直不值一提,而且營養更豐富。
這讓人大呼過瘾的下酒菜叫“崩肝”,其原料就是優質黃牛肝。
牛肝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養血、補肝、明目、治血虛萎黃等營養保健功能。但相對于豬肝、雞肝,食用牛肝的人卻并不多,大概是因為牛肝質地不如豬肝嫩滑,而且烹饪牛肝需要技巧。
蒸煮切絲、崩炒泡鹵,最特别的牛肝
“崩肝”之所以特别,在全國都十分罕見,就在于正定極具地域特色的“崩”。在傳統烹饪手法中,似乎沒有人提到過“崩”的概念,其實“崩”是介于煎和炸之間的一種烹饪方式,用的油比煎多,比炸少,這是崩肝制作工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正是這個“崩”的操作奠定了牛肝的幹香口感。
新鮮黃牛肝,放入高湯内煮熟晾幹之後,切成細絲,再小火用油将肝絲中的水分慢慢烘出,直到肝絲逐漸變成金黃色即可出鍋,然後把肝絲放進秘制鹵方的鹵汁中浸泡十二小時。正是如此複雜的工序,才成就出筋道脆彈,大有嚼頭的崩肝。
雖然崩的目的是把水分崩出,但崩得好的牛肝絲并不是幹硬如枯柴,而是柔韌有彈性的,唇齒間甚至能感覺到爆汁和彈牙,所以油而不膩,幹而不硬,枯而不柴才是好崩肝的标準。
崩肝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過去崩肝都是現做現吃,今天,真空包裝的發明使得崩肝走出正定,被更多人所認識。崩肝作為極具河北特色的手信禮物,被更多外地遊客帶回家。開袋即食,美味無需等待,喝着小酒,嚼着崩肝,便是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惬意快活的神仙日子。
部分圖片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删請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