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志紅注冊營養師 原創内容 歡迎轉發】
昨天某網友問我:
我看了一下原文,說是煮雞蛋不好消化,茶葉蛋更不好消化,油煎蛋就好些,加上蔥花和黑胡椒更好消化。有些人吃煮雞蛋會過敏,吃煎雞蛋則不會。
我說:這話也不是完全沒道理。關鍵是兩件事:
雞蛋是怎麼煮熟的?
雞蛋原本是液态的,煮後變成了有一定彈性和韌性的固态。這個過程,就是蛋白質的變性和凝膠化。
在煮蛋的過程中,本來具有三維立體結構的雞蛋蛋白質,通過「變性」(denaturation)而散開,變成一些長鍊狀的肽鍊。
這時,很多疏水的基團都暴露出來,原來在水中分散着的蛋白質,現在和水的親和能力有所下降,而蛋白質和蛋白質之間的聯系有了加強的機會。
雞蛋蛋白質的分子上有很多「含硫氨基酸」,它們互相靠近之後,極易拉起手來,形成「二硫鍵」,讓蛋白質的分子和分子之間形成交聯。
這樣,原本被水分子包圍着、互不聯絡的蛋白質,現在形成了一個大的網絡,把水分子包圍在裡面——這就是凝固的雞蛋了。
「老蛋」為什麼比「嫩蛋」難消化?如果煮得比較嫩呢,雞蛋蛋白質之間互相靠近紮堆的程度還不太嚴重,包住的水分子比較多,那麼口感就是特别細膩的,一點也不硬。
如果一直煮下去,在熱力的作用下,蛋白質之間的連接越來越緊密,凝聚程度提高,雞蛋凝膠的硬度越來越高,雞蛋就煮老了。
茶葉蛋煮的時間更長,而且還在很鹹的醬油裡長時間泡着。鹽會吸收雞蛋中的水分,讓雞蛋的凝膠進一步脫水變硬。
所以,如醫生所說,口感會變得更硬,消化會更難,胃排空速度減慢,所以比較「頂餓」。
在雞蛋老硬的狀态下,牙齒沒法把它研磨成很細膩的微粒,嚼到大顆粒狀就咽下去了。然後,消化任務就交給胃腸了。胃酸先出動,把這些微粒泡着;然後胃蛋白酶來消化它。同時,胃還要辛苦地做運動來揉搓這些食糜。然後把被部分消化的食糜一點一點排入小腸,胰蛋白酶等一群蛋白酶再繼續消化它。
酶消化食物的時候,首先要和食物發生親密接觸。
- 如果顆粒特别細碎,蛋白酶就能把小顆粒們分别圍住,高效率地分而破之。
- 如果顆粒太大,蛋白酶們不得不從外層開始慢慢向内啃,顯然消化的效率就比較低。
在胃裡是如此,在腸道中也是如此。
順便唠叨一句:雖然人是生物體,也得遵循最基本的物理和化學規律。同樣一種食物,大塊比小塊難溶解、難消化,這事兒不需要什麼高端研究來證明…
雞蛋怎麼做,最容易消化?如果是消化能力強的人,煮雞蛋質地是軟點還是硬點問題不大。甚至還會覺得有點「Q彈」的口感,嚼起來會更加有趣。
但如果是老弱者或消化不良的人,本來就牙口不好,咬合力差,胃酸少,胃動力不足,蛋白酶活性低,那就比較麻煩了。煮得老硬的雞蛋,特别是蛋清部分,他們吃起來不舒服,而且難以消化。
沒有被完全消化的一部分蛋白質,如果「漏」進了腸道粘膜,就會産生抗原性,發生食物過敏,特别是慢性過敏。
相比而言,家常煎蛋通常煎得比較嫩,甚至蛋黃隻是半凝固。這種情況,蛋白凝聚和脫水的程度不太高,質地比較軟,所以反而會「好消化」一點兒。
不過,這絕不意味着消化不良的人最适合而吃的就是油煎蛋。
連不到一歲的嬰兒都能消化,也非常适合老年人和消化差的成年人(我本人很喜歡吃蛋羹,是我保持嬰兒狀态還是提前變老了...)。
其實直接吃煮蛋也未嘗不可,如果按我說的,煮那種「嫩煮蛋」,就沒有難消化的問題了。
做法很簡單:雞蛋放冷水中,水量剛剛沒過雞蛋。大火煮到沸騰(蓋着蓋子的鍋邊能看到氣體冒出來),立刻關火。繼續焖4-8分鐘,就行了。
根據雞蛋的大小、個數、水量、需要的軟硬度來調整具體時間。5分鐘左右的時候,蛋黃剛剛凝固,還沒有充分變色,特别柔嫩美味;即便焖到8分鐘,也不會太老。
反過來,油煎蛋也要看煎成什麼樣兒。煎老了的蛋,蛋白已經發脆,蛋黃也變得噎人,并不好消化。特别是對消化脂肪有障礙的人,以及有膽囊疾病的人,吃煎老的油煎蛋會更不舒服。
總之,食物進入人體之後的效果,其實無需一概而論的斷言,而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因為「脂肪少就好消化」而否認煮老了的蛋難消化,就顯得武斷;而因為少數人吃煮老的蛋不舒服,就斷言煮蛋一定不如煎蛋好消化,也一樣是以偏概全了。
對具體某個人來說,相信自己身體的感覺總是對的。如果你吃哪一種食物或某一種做法不舒服,不管是吃苦瓜也好,吃煮雞蛋也好,千萬不要因為「電視上的專家」說什麼,就不顧身體的不良感覺,勉力為之。
歡迎關注:頭條号【範志紅注冊營養師】第一時間get最實用的營養幹貨,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範志紅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家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
中國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協會理事
中國科協聘營養科學傳播首席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