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是令無數中外旅遊人向往的城市,下到孩童,上至老人都聽過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美,讓人心向往之。但桂林不僅有讓人陶醉的美景,也有讓人垂涎的美食。遊桂林,吃美食才是桂林旅遊最佳搭配,吃經典桂菜,品桂城風味。
在桂林必須要吃的就是一碗鹵味米粉,新鮮的米粉在85度的熱水中冒7秒鐘,再拌上鹵水,這樣的桂林米粉,叫做冒熱粉。和濃烈的柳州螺蛳粉不同,桂林米粉不好酸筍,而是靠一勺高級的鹵水。
桂林米粉是一款紅遍大江南北的小吃。桂林米粉是當地頗具代表性的的風味小吃。主要原料為粉、鹵水、蓋面菜以及花生米、蔥花等。桂林米粉制作考究,将上好的大米磨成漿做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條或片狀,米粉潔白、軟滑,再配以由牛肉、豬肉、花椒、甘草等熬制的鹵水,口感令人回味。
東漢時期,江西一帶出現了最早的米粉,稱為嗦,這樣嗦的吃法逐漸流行到了廣西,大約元朝的時候,桂林開始流行起了米粉,時至今日,桂林人還在用嗦來呆滞吃米粉的動作。同樣從元朝起,桂林龍脊梯田成行,優質的大米讓米粉有了根,而鹵水是桂林米粉的魂,牛肉豬骨羅漢果和多種香料熬制的蜜汁鹵汁,滿滿的都是桂林的味道。
不同的人會根據當地的口味調制出不同的,适合當地人的口味。桂林米粉的精華在于鹵水,一般人配制鹵水時往往把握不住各種原料的比例,使得鹵水的滋味大打折扣。桂林米粉并沒有統一的配料秘方,不同的桂林米粉店做出的米粉味道也各有千秋。甚至靠攏的兩家米粉店味道完全不同。
荔浦芋扣肉是廣西荔浦及桂北地區的地方傳統名菜,荔浦芋頭和五花豬肉做成的菜品。
這道菜肉質細膩,熟後松軟芳香,具有特殊風味,營養豐富,含有粗蛋白、澱粉和一定的無機鹽、維生素,具有補氣益腎、健脾胃之功效,是制作飲食點心、佳肴的上乘原料。曆來成為逢年過節家宴或紅白喜事和賓館酒樓席上的一道名菜。
荔浦芋扣肉的制作方法将芋頭剝皮,切成六公分長,四點五公分寬,一點二公分厚的長塊,用油炸至呈金黃色後撈起;将五花豬肉用水煮至筷條能穿過肉皮撈起,用針尖在肉皮上均勻地刺上小孔,塗上醬油、蜂蜜醬和白糖,用油炸至肉皮發泡呈黃色,然後切成塊,與桂林豆腐乳、三花酒、五香粉、胡椒、蔥汁撈勻。将荔浦芋片和肉拼成排裝入肉碗(一塊肉夾一塊芋頭,肉皮朝下),放入蒸鍋用旺火蒸一小時即可。上席時用圓碟倒翻起,趁熱食最佳。荔浦芋扣肉的特點是酥香味美、四季皆宜,男女老幼都喜歡吃。
啤酒魚是陽朔有名的特色菜,因魚肉鮮嫩細膩而非常出名。啤酒魚制作考究,且配料獨特,采用漓江鮮活鯉魚或者劍骨魚,配以鹽、料酒、花生油,加入桂北山區出産的生茶油烹炸,輔以青紅椒、西紅柿翻炒,口感鮮嫩可口。
據相傳這道菜的由來是一位廚師在炖魚時,誤把啤酒當成水倒入鍋中而形成的,所以在陽朔,每家啤酒魚的口味都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食材的選擇與啤酒的加入。要想做出地道的陽朔啤酒魚,有兩個秘訣,第一是基本食材必須是從漓江中捕獲的鮮活鯉魚,第二是所用到的啤酒必須是漓江水釀造而成。
啤酒魚從選料到做工,道道講究。魚的重量一般在二、三斤左右,最好是漓江生猛的野生鯉魚、毛骨魚或桂花魚等,不用刮魚鱗将魚剖成兩半,活鯉魚開膛破肚但不刮鱗,去掉内髒,投入油鍋猛煎,下鍋煎成兩面金黃色,直到魚鱗變軟微卷起,魚身變焦黃,而魚形保持完整不散不爛。魚煎好後,放入先煎炒好的配菜,淋入醬油,加入西紅柿塊撒上紅辣椒,然後用漓泉啤酒代水,倒入半瓶啤酒,把魚煮熟,留湯汁二成時出鍋(此湯汁用來泡飯也是一絕),啤酒魚就算大功告成了。做魚的關鍵是火候,先大火後文火,直到魚的色澤漸漸變黃,形狀成塊。
平樂十八釀像一朵鮮花,靜靜的開在這片土壤之上,相傳18羅漢雲遊來到平樂,在嘗過桂江魚和石崖茶後,看到平樂的桂江沿岸山林農家到處都是鮮嫩的蔬菜,便一時興起,各顯神通,做出了18道釀菜,并将這18道釀菜的菜譜留給了當地人,自此之後這18道釀菜便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為了平常人家逢年過節禮親待客的菜肴。
出現18釀的全面貌用驚豔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它們就像是五顔六色的花朵一樣在餐桌上起舞跳躍,18釀不僅食材豐富,就連制作方式也各有千秋,煎,炸,蒸,煮不同的食材在不同的烹饪方式下也将它們的美味與美貌展現的淋漓盡緻。
桂林平樂縣的各種釀菜,口味獨特鮮美,用料别緻新穎,品種極多,号稱"平樂十八釀"。包括田螺釀、豆腐釀、柚皮釀、竹筍釀、香菌釀、蘑菇釀、南瓜花釀、蛋釀、苦瓜釀、茄子釀、辣椒釀、冬瓜釀、香芋釀、老蒜釀、蕃茄釀、豆芽釀、油豆腐釀、菜包釀等等,總之給人的感覺就是幾乎所有的食材到了平樂人的手裡都可以"釀"。在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善制"釀菜",葷素搭配、工藝精良、葷而不膩、醇香可口,是人們日常餐桌上的最愛。來到桂林,一定要嘗一下那些别具風味的釀菜,才能品味出"山水與心靈同美"的心靈手巧桂林人的飲食文化精髓。
桂林田螺是很地方特色的小吃,每天在夜市擺賣及中高低檔次餐廳也均可吃到。
吃時,挑開螺的頂蓋,撮着嘴用力喝進去,吃完田螺再喝湯,其味道又辣又鮮,特别開胃。
田螺身短圓、尾部尖實、螺肉結實,個大,多生活在水田、池塘。螺絲肉性寒味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維生素C、鈣質和其他礦物質,能清熱、明目、生津。
如果在吃前,再加入蒜泥、蔥花等調味品,吃起來就更有味道。吃田螺,講究“喝”,要用手指捏緊螺蛔,嘴巴湊近螺口用力吸吮,便會發出“咝咝”的聲音。當用力時,會同時将肉與湯吸出,當螺蛳肉吸不出來時就需用小竹簽來幫忙挑出。
白果炖老鴨是桂林餐館裡的“拳頭菜”,主要原料是産在桂林興安,靈川一帶的白果(銀杏)和老鴨,用文火清炖而成,其特點是湯微苦,果香肉甜,營養豐富,四季皆宜。白果性涼,老鴨清火,所以白果炖老鴨即是一道可口的菜肴,又是一種滋補五髒、開胃生津、化痰止咳,潤肺益氣的上好補品。
尼姑素面與桂林米粉堪稱姐妹小吃,是廣西桂林漢族風味小吃之一。桂林的尼姑面有悠久的曆史,據傳100年前,月牙山隐真岩有一位尼姑,做得一手味道特别鮮美的素面,久而久之,後人就稱它為尼姑面了。現在七星公園内的月牙樓,仍經營這種小吃。桂林尼姑面,精華也在湯裡。這湯的做法與米粉不同,是用黃豆芽、草菇、香菇腳、冬筍等配制煎熬而成。湯色金黃、清口不濁。如再在上面鋪上草菇、素火腿、面筋等素菜,灑上香油,油炸花生米、胡椒等酥香配料,其味更鮮美甜爽,清香四溢。
素炒漓江蝦是桂林典型的風味菜,以桂林漓江裡的河蝦為原料加入少許桂林三花酒爆炒而成。菜肴色澤鮮紅如寶石,口感酥脆嫩爽,香而不濃,從中尚可品嘗出漓江水的清純與甘甜。
桂林松糕是一款由糯米、黃糖水等原料制成的桂林小吃。
用糯米摻粳米适量磨成粉, 稍摻些黃糖水拌勻, 再将半幹半濕的米粉層層撒入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時熟透即成。其味松軟爽口, 香甜宜人, 若再配以荔浦芋頭丁, 其味更佳。桂林習俗, 松糕一般用于喜慶場合, 如生日賀壽、得子、新屋上梁等, 常贈以松糕, 以示慶賀。為桂林的著名風味小吃, 今市場上亦不時有售。
提到用醋做菜,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山西菜,其實這道"醋血鴨"确實是地道的廣西菜。在桂林、柳州、南甯等地均可以吃到口味正宗的醋血鴨,但是醋血鴨的發源地正是廣西全州的醋血鴨。在桂林的全州一帶,逢年過節或請客時餐桌上端上一盤醋血鴨才算得上是隆重。
全州醋血鴨是桂林全州的一個地方特色美食 ,采用盛夏上市的子鴨為原料,殺鴨留血、注入酸醋,以嫩姜或苦瓜為配料,将鴨肉先武、再文火焖熟,在出鍋前倒入醋血。成品上桌,清香沁人心脾、美味讓人難忘。
俗話說湘南永州之血鴨,桂北全州之醋血鴨。醋血鴨這道菜看着驚人,吃起來卻沒什麼血腥氣,倒是醋香撲鼻,而且鴨肉綿軟入味,酸辣鮮香,開胃可口。
禾花魚是一種體色烏黑透亮的鯉魚品種,即烏鯉。
禾花魚肉質細膩,刺少肉多,骨軟無腥味,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黃焖、清煮、煎、蒸都好吃,尤以瓦罐煨煮其味最佳。湯開魚熟,滿屋飄香。用鮮活禾花魚烘制成禾花幹魚仔,是全州人傳統保留它的辦法。因鮮魚從稻田中挖出後不管放在什麼地方飼養,兩個月後,禾花的真味異香便随之消失,但制成臘魚幹後異香如故。全州人稱禾花魚幹為臘魚仔,其成品金黃油亮,聞香生津,久食不膩。全州自古有諺雲:"禾花魚下酒,見者不走。"魚出田時,戶戶飄香,全州人古有"見者入席,喝酒吃魚"的習俗。"臘魚仔送飯,鼎鍋刮爛","炒魚肚貨,肚子脹破",其言實也。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離不開油茶。 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一稱法,而各地的油茶卻各有其不同的風味。
油茶的統—制作方法是以老葉紅茶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鹽加水煮沸,多數加生姜同煮,味濃而澀,澀中帶辣。恭城一帶還再加磨醉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澀,并因煮的時間恰到好處,使恭城油茶被舉為各地油茶之冠,享譽桂北和廣西各地。喝油茶不分季節,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來則不分早晚,随時煮好奉客,而且更為豐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