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聊到了柴火雞,一道在特殊的年代特别“節能”的菜品——利用燃燒後的柴灰餘溫做成一道菜。鍋邊馍的做法如出一轍。
鍋邊馍,是貼在鍋邊的糊狀食材(我反倒覺得“鍋貼”其實更适合拿來說這個)。原本也是窮人家的做法,倒是借着懷舊的東風登了大雅之堂。
常見的鍋邊馍
舊時資源短缺,就算是柴火,那也是特别珍貴的資源。農村的土竈,通常是一口固定的大鍋加一口可移動的小鍋的組合。
在大鍋煮食的時候,竈膛裡的火氣蔓延散開來,于是小鍋裡的水也就熱了,可以拿來做别的用處,一點都不浪費。鍋邊馍也是本着不浪費的宗旨而生。
這是最簡單的土竈
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筲箕蒸飯?洗好米放在鍋裡,加入冷水沒過它再高出三五指,燒開。米粒膨脹的時候就用大瓢快速舀起來,再用筲箕把米湯瀝了去(别倒,這可是好東西),先放在一旁。
三下五除二把鍋清理清理,下油下菜(通常是不易軟熟的菜),翻炒入味以後,加點米湯撥平開來,再把和好的面糊(也可以是玉米糊等)揪出一把,靠近菜湯貼一圈兒。
這還沒完,有菜還沒飯呢!把井字形的屜子架在鍋裡,再把裝着半熟米粒的筲箕放上去,蓋上鍋蓋,就可以等着開飯了。
蒸飯架子,有的做成“井”字
在那個年代,除了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平常日子裡還能單獨做一鍋菜的,家裡條件絕對算是好的。
但更多人家是沒有菜吃的,于是他們不得不逼着自己把握好火候,水量,不把米湯撈完,米糊面糊也沿着鍋邊貼一圈兒,蓋上蓋子,把飯燒熟,俗稱燒飯(這個燒飯可不是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祭祀的“燒飯”)。等飯熟的時候,鍋貼也就熟了。
米飯留給客人或者家裡有功的人吃,鍋邊馍就給孩子或者不用出工出力氣的人就着米湯充饑,還有柴火燒飯特有的鍋巴,留着,曬幹,下一篇再告訴你怎麼吃。
筲箕蒸飯
鍋邊馍的食材,并沒有什麼特别之處。通常是選用含澱粉比較多的食物,加水調成糊或揉成團待用。因為澱粉具有不同程度的粘性,磨成粉狀,不容易碎開來。而且澱粉不溶于水,在和水加熱至60℃左右時(澱粉種類不同,糊化溫度不一樣),則糊化成膠體溶液。勾芡就是用了這個原理,可以到達口感充實,彈牙的效果。
過去的很多吃法,本是迫于無奈的舉動,放在現在成了一股潮流。真真是應了劉星那句: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