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腸。圖/pinterest
文 | 衛奕奕
香腸,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它都是不起眼卻又十分重要的存在。
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到黃河長江,全世界人民仿佛天生就會把碎肉塞進腸子裡。
這種做法最初隻是為了更長時間保存來之不易的肉類,但随着物質的充裕,香腸已經成為美食與時間的完美封印。
中國臘腸、意大利薩拉米、德國香腸……香腸的存在不僅豐富了人類的肉食世界,不同口味和制作方法的背後,也蘊藏了當地的文化印記。
▍香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人類花了上萬年爬到食物鍊的頂端,不是為了吃素的。”
作為肉食主義者,這句話常常被我挂在嘴邊。
▲香腸炒飯。圖/red house spice
在過去的數千年裡,人類為吃肉和保存肉費盡了心思。
除了不斷精進的廚藝以外,如何防止高蛋白、高脂肪的肉類腐敗變質,考驗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類。
在沒有冰箱的年代,人類還是摸索出了保存肉類的訣竅——腌制和風幹,這也是制作香腸最重要的步驟。
在差不多兩千多年前,中國的漢朝時期和西方的古羅馬時期,都出現了香腸的蹤影。
當時的香腸也十分相似,用肉碎、脂肪或者内髒,加入調料、香料腌制防腐,再灌入腸衣中風幹而成。
▲圖/flickr
在随後的歲月裡,香腸根據不同地方的産物、氣候以及生活習慣被加以改良,即使是在中國,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城市之間,都有着口味不同的香腸。
當然,我們今天吃到的廣式香腸、川味香腸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的香腸,除了調料和香料更加的豐富,在原理和做法上,與一兩千年前的人們吃到的香腸,沒有本質的區别。
我們都知道德國香腸多,事實上,同樣作為豬肉消費大國,中國的香腸也毫不遜色。而且香腸對于中國人來說,已經不單單是一種食物,還代表着年和家的味道。
▲在南方不少地方,沒有香腸臘肉這年就算白過了。圖/微博
以前過年,有能力的人家總是要殺頭豬的,可一整頭豬又吃不掉,做成臘肉、香腸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而挂在竈台或者陽台上的香腸,是一種儀式感、幸福感,也是人間煙火的味道。
▍生腸,土生土長的本土味
今天,我們日常食用的香腸可以分成兩大類:生腸,将生肉灌入腸衣内風幹制成,需要二次加工才能食用;熟腸,将肉糜、澱粉以及其他原料灌入腸衣後煮熟,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繼續加工。
中國人最熟悉的廣式香腸、四川香腸、湘西臘腸……都屬于生腸。
雖然它們的口味不盡相同,但在原料上都講究肥瘦相宜,瘦肉要絞碎,而肥肉切到肉丁即可,香腸做好後,紅色的腸體上分布着點點的白色脂肪。
▲星星點點分布的脂肪,散發着誘人的氣息。圖/meats and sausages
肥瘦肉合理的配比,可以使香腸吃起來不柴,同時在風幹過程中,空氣中的微生物還能促使脂肪輕微發酵,分解成多種脂肪酸,增添香腸的風味。
經過15-20天的時間,香腸因為失水變得幹硬,香腸也就做好了。一般情況下,自然風幹而成的香腸可以保存超過半年時間,但吃的時候一定要做熟才行。
做好後的香腸顔色通紅,甚至比鮮肉的顔色還要濃重,有很多人就懷疑是添加了色素。
事實上根據科學的解釋:
在發酵時,瘦肉的pH值會大幅降低,也就是變酸,導緻肌肉中的肌紅蛋白被氧化,裡面的血紅素發生分解,染紅了整根香腸。但血紅素的顔色是棗紅,而非鮮紅。
▲如果生腸顔色是鮮紅的,可能是添加了色素。圖/flickr
中國香腸那麼多,技術到底哪家強?
廣式香腸是流傳最廣的香腸之一。将肥瘦肉按照三七比例調好,加入糖、生抽、老抽、鹽、酒腌制,灌好後晾曬風幹。
做好後的廣式香腸色澤紅潤,通體修長,腸衣脆口,最适合搭配絲苗米一起做臘味煲仔飯。
▲煲仔飯。圖/pinterest
廣式香腸最獨特的口感是鹹鮮中帶着一絲甜味,将它與米飯一起蒸熟,還帶着一股醇厚的香氣。
這種口味和香氣的形成,除了糖的添加以外,還離不開一種遠道而來的調料——山西汾酒。添加了汾酒的廣式香腸,更多了一股醇香。
廣式香腸的極品之一是東莞矮仔腸,相比于廣式香腸的細長,它更短更粗,隻有兩三厘米長,接近一個肉球。
▲矮仔腸。圖/河源日報
正因為如此,也使東莞矮仔腸在蒸煮時無須切割,使它能保有緊實的肉質、鎖住脂肪的香氣,趁熱咬開還有爆漿的口感。
▲鳳凰盞。圖/網絡
廣式香腸的另一個極品是蛋黃鳳凰盞,它的底層是廣式香腸,上邊是一個鹹蛋黃,它也是煲仔飯的絕配。
與廣式香腸能夠平分秋色的大概就是四川香腸了。與甜潤的廣式香腸相比,四川香腸的味道來的更加猛烈。
▲四川香腸。圖/網絡
與很多川菜的口味類似,四川香腸在調味時會加入更多的花椒、胡椒和辣椒。而在風幹後,四川很多地方做香腸還有一個煙熏的步驟,用果木熏制出來的香腸會帶着一股清香氣。
麻、辣是四川香腸最顯著的特點,一口香腸,一口小酒,就是最極緻的享受。
對比廣式香腸和四川香腸,湘西臘腸經曆了更多煙熏火燎和歲月的洗禮。
▲湘西臘腸臘肉。圖/網絡
在湘西土家人的火塘上,房梁上總是會挂着香腸。每一餐飯的煙火氣息都會圍繞着它,浸入它。
時間的印記雖然使湘西臘腸看起來其貌不揚,但煙火的香氣和緊實的肉質又使它擁有獨特的口感。
▲安昌臘腸。圖/浙江衛視
到了浙江,最出衆的當屬安昌香腸,因産于紹興縣安昌鎮而得名,還曾登上《舌尖上的中國》。
安昌香腸在制作時會加入紹酒,使它多了一份江南的味道。
北方地區的生腸不及南方地區普及,但仍然誕生了萊蕪香腸。
▲萊蕪香腸。圖/微博
與其它香腸不同,萊蕪香腸通體黑色,有說法認為是因為采用當地名為“萊蕪黑”的黑豬肉制成的。
其實并沒有什麼關系,黑豬的肉也不可能是黑色的,主要是因為在制作時加入了比較多的醬油進行腌制,和很多魯菜的風格類似,成品就顯出黑色來了。
除此之外,梧州香腸、如臯香腸、金華香腸、東陂香腸……中國南方地區的很多地市都有自己風味獨特的香腸。
▍熟腸,漂洋過海的舶來品
熟腸原産于歐洲。19世紀中葉,德國法蘭克福地區的貧民吃不起純肉的香腸,就把肉糜混合燕麥,灌入腸衣煮熟後食用。
沒想到,這種口感細膩的“另類”香腸很快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如今,俄羅斯紅腸、德國那一千多種香腸,都是熟腸的代表。
▲意大利香腸。圖/wikihow
而在中國,我們經常吃的蒜腸、紅腸、粉腸等等,也都屬于熟腸。
熟腸之所以口感細膩,是因為在原料中添加了更多的肥肉,同時為了瘦肉和肥肉融合的更好,還會添加一些澱粉。
不同口味的熟腸通過在原料中添加不同的香料和調料實現,而有些香腸在煮熟後還會再熏烤一番,來增加風味,典型的代表就是紅腸。
▲哈爾濱紅腸。圖/wikimedia
中國最有名的紅腸當屬哈爾濱紅腸。紅腸原産于立陶宛,後來流行于俄羅斯,20世紀初傳入中國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地區。
它在俄語中的名字叫“裡道斯”,因為要經過長時間的熏烤,腸衣被熏成深紅色,所以中國人叫它“紅腸”。
紅腸的澱粉含量較高,通常要超過10%,所以吃起來彈性較強。
▲粉腸澱粉含量高,做不好的話,吃到嘴裡就是一股生粉味。圖/網絡
粉腸,流行于北京、河北、東北以及内蒙等地,它是用澱粉糊混合肥豬肉、豬油等原料,灌入腸衣後煮熟晾幹而成的一種香腸。
粉腸中主要原料是澱粉,肉類相對較少,有人考據這是由居住東北的白俄羅斯人帶來的俄式食品。
▲現在很多打着台式香腸名義的烤腸,其實是仿生食品,主要原料是大豆蛋白。圖/網絡
台式香腸也是一種熟腸,不過它更多的是以烤腸的面目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相比于其它熟腸,台式香腸的口感更有彈性,這是因為在灌裝之前原料會經過長時間的揉滾,增加了肉質的彈性。
前面說的這些,不管是生腸還是熟腸,都是豬肉的。而到了新疆,有一種十分獨特的香腸,它的原料用的是馬肉。
▲熏馬腸曾登上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圖/《風味人間》截圖
新疆熏馬腸,哈薩克族最愛的食品之一。為了儲備過冬食物、延長馬肉的保存時間,哈薩克人選擇将馬肉灌入馬腸内,再用煙熏微烤的方式将馬腸内的水分逼出,更容易儲存和攜帶。
傳統熏馬腸的吃法是不切片的,不過傳入城市之後,也開始切片食用了,撒上洋蔥或者做成那仁(新疆特色手抓馬肉面),都是美妙的體驗。
千百年來,除了肉以外,人類也将越來越多其它的食材塞進腸子裡。
▲東北血腸。圖/網絡
東北血腸,有豬血腸,也有羊血腸,宰豬宰羊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後拌上豬油或者羊油和調料,貫入腸後紮緊煮熟。
食用時既可以切片蘸醬油蒜汁,也可以與酸菜白肉同煮。
▲雲南米灌腸。圖/Flickr
雲南米灌腸,也是由豬血、糯米、香料灌制而成,這樣的成品叫做黑米灌腸,如果将豬血換成雞蛋清,就是白米灌腸。
蒸熟後的米灌腸既可以直接切片吃,也可以煎制後食用。
▍香腸的獨特風味從何而來?
香腸的原料其實并不複雜,一般來說就是肉、香料、調料、腸衣,然後就沒了。
然而,正是這簡單的幾種原料,再加上時間的力量,賦予了香腸千變萬化的味道。
香腸風味的重要來源就是香料了,花椒、辣椒、肉蔻、胡椒、小茴香……不同的香料賦予了香腸無窮的變化,德國1500多種香腸,很多就是得益于香料不同的搭配。
▲圖/houston food finder
除了香料以外,時間也賦予了香腸風味,不過隻有生腸才會有。
在風幹過程中,空氣中的微生物會将瘦肉中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增添了香腸的鮮味,而脂肪發酵或者加熱時産生的脂肪酸,更使香腸的口味複合多變。
香腸能夠順利風幹發酵,也得益于腸衣的協助。它可以透水透氣,使得水分和空氣少量進出,有利于風幹發酵。
▲腸衣。圖/網絡
天然的腸衣是動物腸子中的粘膜下層,不過随着香腸産量的加大,動物腸衣顯然不夠用了,于是20世紀末出現了動物皮中膠原蛋白制成的人造腸衣。如今絕大部分香腸使用的都是人造腸衣。
今天,我們當然不再需要香腸為我們保存食物了,但人類對香腸的熱愛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與日俱增,這是多少健康警告都抵擋不了的。
這當然是美味的力量。簡單的原料搭配,配合時間的封印,就創造出千變萬化的美妙滋味,這是人類創造美食的智慧,也是人類生存下去的智慧。
參考資料:
[1]粉腸,Wikipedia
[2]香腸,《博物》雜志
[3]DK世界香腸品鑒,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歐洲的香腸史,周末畫報
[5]中國香腸的特點和影響,肉類研究
[6]香腸的分類,肉類研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