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計,長時間漂泊在廣東沿海一帶,那一年,正月出門打工時,母親在我的行囊裡塞滿了家鄉特産,茶葉,渣海椒,臘肉...半年光景已過,家鄉味早就蕩然無存,吃了個精光!
每到下班時,日落黃昏,看到那抹在華麗的高樓頂上慢慢沉落的餘光,就會忍不住想起家鄉那縷高高的山頂上散發出來的光輝。
随着下班的人群走進鬧哄哄的食堂,看到那清湯寡味的粵菜,早就沒有了食欲,選擇了青菜,帶皮土豆絲炒肉,腥味濃郁的塘鲺魚塊,打了一碗飄着丁點油花的番茄蛋花湯!
我喜歡和一四川“老鄉”同桌吃飯,就因為他有一瓶川味自制辣椒醬,伴一點在米飯中,吃飯特别香,很下飯!
下班後,經過工業區周邊的街頭小巷,看到一些小販,他們售賣的比較帶有鄉土味道的東西,比如油炸粑粑,麻辣洋芋,或者麻辣串,帶泥土的紅薯,就會忍不住買些回去,一邊吃着,一邊想象老家鹹豐吃的那種味道,可是怎麼也吃不出家鄉味的感覺,往往,一不小心淚水也就那樣流下來了,原來,鄉愁就是那一種地道的家鄉味....
在外漂泊的日子,家變得十分遙遠,特别是在加夜班時,在公司高高的寫字樓上,看着下面的川流不息的車子燈光,閉着眼,想象着田野間那些一閃一閃的螢火蟲...
不思量,自難忘的、百吃不厭的,原來就是鄉愁,鄉愁就是留念在唇齒間難忘的家鄉味!
我特别喜歡吃鹹豐老家的石磨豆腐,用本地黃豆,家鄉甘冽清澈的山泉,再用石磨一推一拉經過無數次旋轉的石磨子磨下豆漿,然後用柴火烹饪制作而成的嫩豆腐!每次回家,母親都會制作嫩豆腐給我們解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母親制作的豆腐就成了招呼遠道而來的朋友的一道必備菜。
農村自己種的黃豆,在山坡上,田邊地角撒下種子,秋天就會收獲顆顆珠圓玉滑的黃豆子,練就多年深厚“武功”的農村人,用超級“二結棍”武器----“連蓋”神奇般的使黃豆從豆莢中蹦跳出來!
還有那個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古董似的石磨子磨出來的豆腐,父親說,那個古董石磨是祖傳下來的幾百年寶貝,磨出來的美味卻是大城市任何一間豆腐作坊都沒法子相比的。
我們來看看制作豆腐的過程!
首先,我們就是挑選黃豆,将一些壞的,有蟲眼的挑出來,這樣才不會影響磨出來的豆腐的純原味。
然後,用山泉水将黃豆浸2個小時左右,讓它變軟膨脹起來,将之前挑的時候漏了沒挑出來的不好的還有浮起來撈開。
接下來去推豆腐了,洗幹淨石磨後,将泡好的黃豆用石磨磨成肉乳白色的豆漿,像石磨這樣的工具,不過現在好多地方都沒有這東西, 基本上用電磨了!
留意到石磨中間有個小圓孔沒有?那是在磨的過程中,讓黃豆順着這個圓孔滑入石磨中磨成豆漿的,磨的一時候要一邊添磨(往石磨中加泡好的黃豆)一邊推磨,水和黃豆比例一定要控制好,否則會太稀或者太幹!
這樣一圈一圈地一推一拉控制着磨搭勾,雙腳呈斜八字位站立,配合身體軀幹一前一後的運動,磨黃豆的話不是很累,推拉都很輕松!
農村石磨一般都是放在空餘的偏屋,或者是屋前屋後空餘的地方!
豆漿磨好後,就是過濾,過濾掉豆渣,過濾過程要控制好搖架,上下左右搖動搖架,豆漿在“包袱”中均勻受力,過濾後的豆漿就嘩嘩的流了出來!
在大鐵鍋裡煮開豆漿,煮的過程也很講究,要小火來煮,火大了就會粘鍋底,豆漿煮開後冷卻後半小時就進入最關鍵的步驟,點膏,将石膏粉用冷水調勻,均勻灑在鍋裡面,用大瓢把石膏水拌勻在豆漿裡面!
沒放石膏水之前,剛新鮮出爐的豆漿,趕快盛了一碗來喝,點膏後豆漿就慢慢結成塊狀豆腐了!
豆腐已成塊了,舀幹淨多餘的水分,豆腐就制作成功了,不老不嫩的,大鍋裡煎豆腐,最講究火候,别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心急也做不好嫩豆腐。
吃的時候,用辣椒大蒜做成蘸水,用筷子夾起一塊嫩豆腐,蘸上辣椒水,放入嘴中,嫩豆腐順滑入喉!
土家石磨手工豆腐,這才是人間的美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