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的曆史:面條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秦漢時期稱之為“湯餅”,屬于“煮餅”類中的一種;隋唐時期叫“長命面”,意為下入鍋内久煮不斷;宋元時期又改稱為“水滑面”。到了清朝有位朝廷大臣薛寶辰在其著作《素食說略》中對于面條的記載更為詳細:“其以水和面,入鹽、堿、清油揉勻,複以濕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桢面。”書中還特地指出:“作法以陝西朝邑、同州為最佳。”關于桢條面的形狀,書中有這樣描述:“其薄等于韭菜,其細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其餘如面片、面旗之類”。同樣一塊面,能扯能抻成多種不同的形狀,可見人們對于面條的制作已經非同一般了。
現今,面條在北方更為普遍,是最為家常的主食了,幾乎每家每戶一兩天就要吃一頓了,有的愛吃面條的更是每天都離不開它。如果就形狀或者做法少說也都十幾種,單單在陝西就能讓你不重複的吃半個月。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又又爸屬于典型的西北人,特别喜食面條,隔上兩天不吃,他就提意見了,還好我也會做。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我們西北人家常的面食——拉條子拌面。這個完全不用考驗你的刀功和擀面功夫,隻需要一抻一拉,就可以入鍋了,這樣做出的面條爽滑好吃更筋道。另外我又搭配羊肉、土豆和辣椒炒一份拌菜,又又爸吃過直呼“太過瘾了”。
當然拉條子,我們更為熟悉的要數新疆拉條子了,新疆人對于拉條子的喜愛就像北京人熱愛炸醬面,陝西人熱愛油潑面,武漢人熱愛熱幹面一樣。拉條子更多以拌面形式端上人的飯桌。據資料記載,拉面技藝由山西一帶的駱駝客帶到新疆的,因為它制作的時候多是菜拌面,所以新疆人更多把它叫“拌面”。
食材:普通面粉400克、羊肉适量、辣椒、土豆、食醋、生抽、老抽、幹辣椒、五香粉和鹽。
具體做法:
1、面粉裡加少許的食鹽,增加面的筋性,用涼水邊倒邊攪拌,攪拌成絮狀并且沒有幹面粉了,下手揉成光滑的面團。
2、面條饧20分鐘左右,再将面團揉一會,整理成長條切分成小劑子,取一個面劑子,用手搓成細條,盤底刷上油,搓好的細條盤起來,表面也要刷上油,防止粘連。其他面劑子以此類推,搓條,盤好。
3、最後用保鮮膜蓋住盤好的面盤,充分饧面30分鐘。
4、饧面的時間準備炒菜,你也可以做素菜,比如西紅炒雞蛋,也可以做辣椒炒肉絲等。我今天就我家現有的羊肉炒個菜,羊肉切薄片或者細條,然後放料酒、生姜和澱粉用手抓勻(裹過漿的羊肉吃起來能嫩一些),蔥、姜、土豆和辣椒也切好備用。
5、羊肉入鍋慢慢煸炒,待羊肉滲出來油(羊肉選偏肥一些的),放入幹辣椒、蔥、姜、五香粉、生抽、少許老抽和食醋翻炒。
6、肉裡倒半碗開水,倒入土豆,蓋上蓋稍稍焖煮一會。
7、土豆軟爛,最後放鮮辣椒翻炒斷生即可關火,建議拌面的菜要稍稍有些湯汁,這樣吃這更香。
8、鍋裡準備燒水,水開後,取一根盤好的面條,捏住兩端輕輕一抻,然後對折再一拉一抻,看着面條均勻的粗細就可以下入鍋裡了,其他面條也是如此。
9、拉面條要多煮一會,中途續填3次涼水,沸滾3次就可以了撈出,最後盛些拌菜就可以吃了,喜歡更辣的朋友可以再填些油潑辣子,鹽根據自己口味添加。
溫馨提示:
1、做拉面條的面團要軟一些,基本上和包餃子面團的軟硬程度一樣,這樣拉面條既能輕松拉細,吃起來筋道還容易消化。
2、拉面的面一定要揉到位,饧到位,這樣你在後面拉面的時候就非常輕松,不容易失敗。
3、拌面的拌菜可素可葷,沒有一定的局限,最好拌菜炒的時候保留一些湯汁,這樣拌面能入味好吃。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又家小廚房
我是又家小廚房的掌勺人——又又媽。
喜歡的朋友記得收藏哦,以便用的時候可以想起來。
喜歡家常美食的朋友也記得 關注——又家小廚房,我會經常分享我家的家常美食。
另外有其他美食意見的朋友也可以在評論區多多留言,一起探讨美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