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你也糹(扭),我也糹(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鈎擔挂麻糖。
出發喽!坐上車車逛鹹陽!
在中華民族及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陝西,你會聽到以上順口溜的多個變形,比如“你也糹(扭),我也糹(扭)”在部分地區就變成了“左一扭,右一扭”,但無論是哪種變形,通讀後,你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個古樸端莊、神氣活現的“
”字來。
該字簡寫42劃,繁寫56劃,其繁多的筆畫,字形之複雜,使得無論是常用的字典,亦或是普通的電子輸入法,都并未将其收錄其中,這也讓它相較于“正規軍”,更像是與“曌”、“囍”等字攜手于半路出家的“草根”。
但,就像過年時四處張貼的“囍”字,我們對“
”這個字也并不陌生,“biánɡbiánɡ面”——街頭巷尾,看着霓虹招牌閃爍着的色光,“biánɡ”這一讀音便脫口而出。
“biánɡbiánɡ面”是典型的關中一帶,也即陝西省中部西安、鹹陽等市的特産美食,由于其制作工藝和它所體現出的豐富獨特的關中地域文化特色而聞名于世,成為關中地區,甚至于整個陝甘地區兩千多年以來一種最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近年來,“biánɡbiánɡ面”更是以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和“中國十大名面”之一的“特殊”身份而聲名遠播,頻頻作為博取流量的“貴賓”出現在美食類短視頻節目——一寸多寬的面條,在扯面師傅的手裡歡快起舞,“biangbiang”地拍打着面闆,再截成不多的幾段投入滾開的大鍋之中,兩沸即成。
潔白如同美玉般的面條,上面點綴着綠色的小蔥和青菜,澆上西紅柿雞蛋、澆上必不可少的臊子,再放上幾塊流淌着汁水的肉塊,最後,撒上鮮紅的秦椒面,熱油一潑,刺啦一響,頓時香味撲鼻。聽覺、視覺、味覺,在一瞬間全部滿足,真所謂“豪爽大氣”“酣暢淋漓”的形象诠釋。
“biánɡ”這一讀音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上文所提到的面條拍擊面闆發出“biang”音,便是其中一種,以其來源于制作過程中發出的聲音為根據,“biánɡ”便是象聲詞。也有專家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研究,認為“biánɡ”來自于“餅餅面”兒話音後的語言演變。還有人推論,寬似褲帶,長而勁道的“biánɡbiánɡ面”在吃時嘴裡會發出“biánɡ——”“biánɡ——”的聲音,這又是另外一種吃面象聲的說法。所有這些研究,使得“biánɡbiánɡ面”在美味與特色之外,作為中國面食的活化石和形象代表,有了曆史的厚度和文化底蘊。
而關于“biánɡ”字字形,則因其異體繁多而有了更多“傳說”,有窮秀才因沒錢買單而造字之說,也有拆字附意之解。筆者就對後者頗為欣賞和喜愛,這一說法認為,字中的“穴”指的是房子;“言”代鹽,同聲借用;“糹”代表做面時左右扭動的身體;而“長”則同時指明面條之長和吃面時的喜悅;“心”說明秦人熱心樸實,“月”即是“肉”,“馬”、“刂”代表秦人尚武的精神,而“辶”則指秦将白起打敗趙括後回鹹陽的故事。
此種說法,自有其牽強附會之處,但它所代表的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卻令人感歎與佩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