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文怡,真的很不喜歡做飯做菜,甚至有些厭惡。年輕的她覺得,進廚房做飯是老人家的事情,常年在廚房裡勞作的人,身上總有着一股難聞的油煙味兒,她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結婚前,她跟先生談的條件就是,“結婚以後我不做飯”。他說,“好,沒問題,我來做”。但結婚後,先生也沒有做飯,每天下了班兩人幾乎都是在外面吃。
2002年,文怡的老公被派到巴黎工作,文怡作為随行家屬陪同前往。老公工作繁忙,文怡就自己背着包四處玩。玩了一個月,新鮮勁兒過去了,倍感無聊的她在公寓裡發現了房東的烤箱。
文怡像發現了一個大玩具一樣,開始照着食譜,用烤箱試着做蛋糕。第一次的經曆很慘痛,那一整天,她從早晨到夜裡,連續失敗了13次,直到第14個才成功。
當時她想: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把整個制作的步驟以圖像的形式記錄下來呢,這種方式對于一些初學者來講,才是最容易借鑒的,我也就不會失敗這麼多次。從那天開始,文怡對烘焙産生了興趣,做蛋糕成功後,她又嘗試着做餅幹、做披薩。
而之前失敗的13個蛋糕成了觸發她拍攝美食分解圖片的誘因,她把自己制作的每一個步驟都拍成照片,沒想到無意中開創了網絡美食菜譜的新模式。
2004年,文怡随老公回國,在家當起了全職太太。她開始将自己做的美食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發在論壇上。後來,她開了博客,買菜、做菜、拍照、寫博客、修照片、上傳,費時又費力,但文怡樂此不疲。文怡推薦的美食制作方法,每一步介紹都詳盡易懂。
因為她發現,通常書和報紙雜志給出的食譜上,都會标注“少許”“适量”這樣的詞彙。她覺得,對于廚師來講,随心所欲、信手拈來是烹制美食的魅力,但是在能夠擁有随心所欲和信手拈來的境界之前,是要有一個過程的。
“我看到他們的菜譜就會很抵觸,什麼都是少許,什麼都是适量!我當時就想,我要是知道這個少許和适量是多少,為什麼還要看你的菜譜!”
文怡的食譜裡,把她一次次親身所做的嘗試、所總結的經驗清晰地列出,很快吸引了大批美食愛好者關注。而每每做菜時出了錯,都會令她很興奮,因為這樣她就可以提醒别人,不犯同樣的錯。
漸漸地,文怡開始在美食圈子裡被熟知。為了和更多人分享廚藝,她還開設了文怡美食生活館,引領了時尚潮流,使會做美食成為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
有段時間,她這個原本悠閑的家庭主婦同時做起7份工作:每周更新三次博客;出美食系列的書籍;每月給數本雜志寫美食專欄;每周固定的時間在生活館教家庭主婦們做菜;經營廚蜜網;為一些食品和炊具、餐具的企業做設計;做品牌的代言人。
後來,文怡又開始主持各類美食節目,她的身影相繼出現在CCTV-1《天天飲食》、BTV-7《食全食美》及旅遊衛視《那小嘴廚房》和湖南衛視《好好生活》等與美食有關的節目中。
就這樣,美食,既成了她的生活,也成為她的事業。文怡通常用“和美食談戀愛”來形容自己對食物的熱愛,而通過美食博客和愛心菜譜系列書籍去傳播美食的時候,“我希望傳達的不僅僅是做菜方法這麼簡單,我希望能夠傳達一種積極快樂的生活方式。”
“做飯這個過程呢,如果你要是自我享受、自得其樂,那你就去做,做完之後,飯菜擺在桌上,先生覺得開心、幸福,你自己同時開心,這就夠了。如果僅僅是為了抓住他的心、抓住他的胃去做飯,自己并不享受這個過程,我覺得大可不必。咱們女人不必無條件地去讨好任何人。”
正是因為有着對快樂的執著追求,文怡一直都有自己的主張。十多年前,當她辭掉月薪六千多元的工作時,全家人都覺得她瘋了,都說這麼好的工作你為什麼不做了啊!
“那時我每天早上起床,一開始穿衣服,偏頭疼就會發作,一疼就疼一天。其實想想當時那份工作,早上九點半上班晚上五點半下班,中午還能休息兩個小時,而且好多費用都報銷,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但就是因為我不喜歡,所以做起來就不開心。
“自從自己做了與美食相關的事情以後,很長時間裡我每天工作都是十幾個小時,但是很輕松也很快樂。”如今她對幸福的理解簡單明了:有時間停下來好好做一頓早飯,慢慢地用心去吃完它。之後的一整天裡,可以見到自己喜歡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做美食的過程給文怡帶來很多成就感,但并非是味覺和視覺上的感觀享受,而是來自于大家的幸福感。有一件事一直令文怡念念不忘:一天,一位母親在網上給她留言,說自己的女兒從來不吃雞翅,但她按文怡的食譜做了雞翅,女兒吃了10個,她特别激動。看完這段留言,文怡哭得稀裡嘩啦。
她常說,自己從事了這麼多與美食有關的事情,但一直沒有所謂的“目标”,“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什麼,我就拿出什麼東西,我不是一個計劃性特别強的人,我所做的事情與生活直接相關,如果計劃性太強的話,它就很像一個工業化的産品,我不想那樣。”
文怡期望把美食融入生活,經由美食,與生活達成某種溝通。她很喜歡在旅行時,在一些城市去尋找那些老店,“一碗普通的雲吞面可能是這家老店三代人做下來的,吃一口,就明白那個感覺對了。”
那碗面就是廚師與食客達成的交流。文怡從小羨慕會畫畫和彈琴的人,因為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對所愛的人表達情感,但她什麼也不會。直到開始做菜,她驚喜地發現,這就是她表達情感的方式。
無論多忙,文怡幾乎每日三餐都堅持自己做飯。當然,這除了因為她對三餐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也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粉絲每天都守在網上等着她的新菜譜。
文怡還特别喜歡收集杯盤碗碟,家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幾百個碗,光筷子就有400多雙。她自作主張地把家裡的一個房間和廚房之間的牆給拆掉了,于是她擁有了一個超級大廚房。
在那個大廚房裡,文怡完全颠覆了在她印象當中老一輩在廚房裡的“勞作形象”,而是把廚房裝飾得很講究,自己也穿得很靓麗,放着歡快的音樂,帶着美美的心情,完全享受每一次烹饪的樂趣,享受家人和朋友品嘗美食時帶來的幸福感。
文怡通過美食體會和表達的愛,不僅給了家人、粉絲,也給了很多陌生人。文怡是“兒助會”(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社會救助工作委員會)的義工。她帶領自己的博客粉絲們,每月一次去給孩子們送生活用品,陪孩子玩耍,給他們喂飯、洗洗涮涮,用自己的愛去溫暖這些失去健康和家人的寶貝們。
點擊看大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