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點育兒知識,點擊關注↑↑↑
“孩子就是上火了”“這孩子火太大”……夏末秋初,媽媽們總把“火”字挂在嘴邊。那麼,我們常說的“上火”到底是什麼呢?“上火”的具體症狀有哪些呢?在秋冬過渡的季節,寶寶又該如何避免“上火”呢?
什麼是“上火”?
我們平時常說的“火”和中醫裡所說的“熱”是屬于同一概念,隻是程度不同。“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五髒六腑均可有“熱”,但寶寶最常見的是“肺熱”和“脾胃熱”。
寶寶為什麼會“上火”?
中醫裡有6種緻病因素,分别是風、寒、暑、濕、燥、火。這些因素原本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正常氣候中,但超過一定程度後就變成了緻病因素。如秋季本來屬燥,秋季又對應肺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秋燥”,意思是比其他季節幹燥。如果燥得特别厲害,我們就發現患病的人多起來,且伴有口幹、眼幹等肺燥的症狀,這時燥就變成了緻病因素,也可以叫做燥邪。寶寶陽氣盛,“小兒為純陽之體”,燥與熱(火)同屬陽邪,所以,寶寶在秋季容易上火,尤其是“肺火(肺熱)”。
夏末秋初,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又大,再加上空調使用多,寶寶會容易熱着或是涼着,或是近期沒有休息好,喝水少,又或是寶寶飲食過于油膩,進食過多肉類或油炸的食物,都可能使寶寶“上火”。在這裡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怎麼食肉,為什麼也有食火呢?這是因為寶寶素體脾胃較弱,“脾常不足”,食用過多的食物,即使是面食也容易造成積食,時間久了,食積化火,也就是俗稱的“食火(脾胃蘊熱)”。
此外,食母乳的嬰兒,在母乳與奶粉的過渡期間,由于個人體質和對奶粉成分的不适應,有些寶寶在換奶粉後也較容易出現上火的現象。
寶寶“上火”的表現有哪些?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寶寶由于年齡小,“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所以寶寶最常見的便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方面的疾病。
中醫講五髒六腑之間是有聯系的,一髒有熱,很容易影響其他髒腑,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互有交叉。故平時家長一般比較難分辨出寶寶“上火”到底是屬肺火、心火、肝火、還是脾胃有火。但若寶寶出現眼睛發紅,眼屎多、鼻腔出熱氣、爛嘴角、口腔潰瘍、流鼻血、肚子脹、打嗝、嘴巴有味、脾氣不好、大便幹,或者小便發黃、有味、發渾、量少等,便可判斷寶寶是“上火”了。
寶寶“上火”了怎麼辦?
中醫與西醫不同,中醫講究“未病先防”,也就是寶寶雖已有“熱”,但在“熱”還未達到誘發炎症的時候,我們就及時将“熱”解除,避免寶寶生病。“怯熱”在中醫便是“清熱解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去火”。
1、多喝水
秋天“秋燥”,人體本身就容易缺水,因此應及時為寶寶補充水分。家長應該随時提醒大一些的孩子喝水,讓孩子養成喝水的習慣。對于4-6個月以上,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應在兩頓輔食之間,适當為寶寶補充水分。
2、飲食平衡
盡可能避免食用易上火的食物,如牛羊肉和雞肉都應少吃,豬肉和鴨肉可以适量吃。避免食用燒烤類食物,以及香辛料烹制的食物。可以适當多吃蔬菜和水果,包括梨、瓜類、蘋果、香蕉、奇異果、百合;而桂圓、荔枝、芒果等水果應少食。寶寶對于零食的攝入也應控制,食用過多也容易上火。家長在給寶寶選購奶粉時,應注意包裝上的成分表,盡量選購與母乳相近的奶粉。
3、作息規律
無論是飲食、睡眠、還是排便都應該有規律。給寶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讓寶寶每天堅持定時上衛生間,剛開始寶寶可能排不出來,隻要每天定時堅持,便可以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4、及時增減衣服
避免因着涼了、熱着了而導緻寶寶“上火”。早晚溫差大,若帶寶寶外出,家長可以随身為寶寶帶上件小外套。
小食材,大療效
1、菊花蘆根飲
原料:菊花10克,鮮蘆根50根。
做法:将菊花與鮮蘆根同煮,半小時後關火,即可飲用。
作用:利咽利尿。
注意:菊花忌與雞肉、豬肉、芹菜同食。 蘆根忌巴豆。
2、綠豆百合粥
原料:百合少許,大米,銀耳,綠豆各适量。
做法:将百合、銀耳、綠豆與大米同煮成粥即可,但應注意的是,百合應少量,否則會影響口感。
作用:潤肺、潤燥。
注意:風寒咳嗽、脾胃虛寒及大便稀溏者不宜多食。
貼心小紙條:若寶寶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說明寶寶已經生病,超出了“未病先防”的範疇。此時家長就不要再在家中為寶寶“去火”了,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院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原創聲明:本文由新世紀兒童醫院專家組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我們的微信公衆号“熊貓兒童健康”聯系并取得授權。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
頭條号:熊貓兒科
熊貓兒童健康
關注兒童健康成長,關注熊貓兒科,随時随地的兒科專家,陪伴孩子一起快樂健康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