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是一座對洋芋包容度很高的城市,不管是被稱作“抹灰點心”的炭燒洋芋,還是街頭随處可見的炸洋芋坨坨,都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不過,提到用洋芋做成的美食,怎麼能夠少了洋芋粑的鼎鼎大名?
在忠烈路有家開了35年小吃店,洋芋是主打産品,其中以特色洋芋粑味道最為人稱道。
立冬不久的一個清晨,潘奶奶和往常一樣6點左右就起了床,她不是去黔靈山鍛煉,而是在姊妹的幫助下,将沾滿泥土的洋芋清洗幹淨後,放到火上蒸熟,再用木棍将燦黃的洋芋舂成泥狀待用。
作為“老倆口特色洋芋粑”的老闆,35年來,這樣熟悉的場景,一直重複着。俗話稱,酒香不怕巷子深。“老倆口特色洋芋粑”并不是臨街門面,而是在省府路、省府北街附近的一條深巷裡……進入忠烈街,才能尋到這家店。
五年前做的招牌
潘奶奶說,自己今年60多歲了,丈夫王爺爺80多歲。35年前,夫妻二人為了糊口,在忠烈路上擺起一個小攤,專門賣炸洋芋坨坨。“最開始我是看到路上有人賣灰面粑粑,就想到洋芋也可以做成粑粑。”潘奶奶說,正是那一次的啟發,她與王爺爺都決定把洋芋做成餅狀,再用油炸來賣給食客。“我做洋芋粑的時候,貴陽街頭還比較少有。”潘奶奶笑着說。
在忠烈路擺攤10 年後,夫妻兩人終于把一個臨街攤位搬進門面。原來,王爺爺身體好的時候,早上就起來幫着舂洋芋,潘奶奶就負責炸洋芋粑,泡泡菜,兩人配合默契。“他雖然耳朵不好,但是很吃得苦,每次幫我舂完洋芋都滿頭大汗。”潘奶奶說,以前和丈夫雖然很辛苦,但是兩人的心朝着一個方向,她就覺得苦不算什麼。
前兩年王爺爺因突發腦梗,無法從事劇烈活動,于是隻好請來親戚給潘奶奶打下手。雖然爺爺不能像以前一樣活動自如,但在采訪當天,他還是坐在門面裡的床上,一邊看着電視,一邊默默望着潘奶奶,陪伴奶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其實,“老倆口特色洋芋粑”的菜單很簡單,總共就隻有洋芋粑、怪噜洋芋、魔芋豆腐、臭豆腐以及王中王火腿腸5種。
而主打的這塊傳統洋芋粑,用純豬油将土豆餅慢煎至兩面金黃,搭配着蔥花和鹽的香……還是兒時熟悉的味道。
搭配奶奶自制的泡菜、調制的甜醬以及香而不辣的燒烤辣椒。一口下去,脆脆的殼與軟軟的洋芋泥以及調味料混在一起,層次豐富。
自制的泡菜
甜醬、沾水、辣椒面
不僅如此,因為手工的緣故,不時還能吃到沒有舂爛的洋芋丁。有的食客可能覺得,它的出現破壞了口感,而一些食客卻也不在意。“畢竟手工舂制和機器碾制沒有可比性。”當天買洋芋粑的李星霖說。
“現在年紀大了,每天就做兩三百個,要做不動了。”潘奶奶說,洋芋粑每天都是定量供應,賣完就收攤,所以有時候顧客來晚了,就吃不到了。她回憶在這間小店發生的故事時說,有的食客,在出國前一天,還特地到這裡打包20個洋芋粑,要帶去新加坡炸來吃。“洋芋粑就是一種簡單而美妙的食物,且老少皆宜。”食客萬晴說。
在采訪中,潘奶奶也談到她想“退休”,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但店鋪隻要一關門,就經常有人來拍她家的卷閘門,或者打電話問她,多久能吃到洋芋粑。于是,奶奶最終還是打消了“退休”的念頭。
“能做多久做多久吧,兒女都有工作,而且這個活路也累,年輕人不一定能堅持。”潘奶奶說,她現在準備找接班人,如果能找到願意學習、不怕吃苦的徒弟,也算了她一樁心事。
一轉眼,時間到了下午5點,學生開始陸續放學,原本就不寬敞的小巷開始熱鬧起來。在冬日暖陽的映射下,背着書包,戴着紅領巾的孩子們的笑臉天真爛漫,大家你争我搶地嬉戲在小巷裡。“奶奶,給我一個洋芋粑!”此時所見之景,讓記者也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饞樣。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王爺爺陪着潘奶奶一起慢慢變老,這是他對奶奶的深沉告白,而“老倆口特色洋芋粑”則默默陪伴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慢慢長大……
店名:老倆口特色洋芋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