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羊原來叫做胡羊,源于北方蒙古羊,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據曆史資料記載,南宋遷都臨安,黃河流域的居民大量南移,同時把飼養在冀、魯、豫的“大白羊”攜至江南,主要飼養在江浙兩省交界的太湖流域一帶。又據宋《談志》記載,原先湖羊主要分布于浙江西北部的安吉、長興等縣,後來逐漸由山區移向平原,由放牧轉入舍飼,經過人們長期馴養和選育,逐步形成了湖羊品種。
21世紀以來,羊肉消費需求日益增加價格也不斷攀升,規模化、生态化、标準化養殖不斷發展,湖州湖羊産業發展迅速。湖州多次舉辦湖羊文化節和賽羊會,湖羊文化得到了弘揚。南浔區練市鎮被授予“湖羊文化名鎮”榮譽稱号,長興縣呂山鄉被授予“浙江湖羊之鄉”; 2015年長興呂山湖羊獲得全國“十大魅力農産品”稱号,德清新市湖式剪羊肉被編入了《中國名菜譜》, 湖州練市鎮榮膺浙江省餐飲協會頒發的“紅燒羊肉第一鎮”美譽。
湖州太湖鵝
湖州太湖鵝在本地飼養具有1600多年的曆史,湖州府志有記載,書法大家王羲之任湖州太守,一個“鵝”字令湖州太湖鵝家喻戶曉。湖州建旺禽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建良介紹,湖州太湖鵝在南浔養殖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沈家,當時養鵝主要作用是夜裡戶警報訊。“目前合作社湖州太湖鵝養殖農戶有1600戶、飼養湖州太湖鵝數量已達1萬羽。由合作社實行‘五統一’,統一供種、統一供料、統一技術、統一防疫、統一回收。”
太湖鵝體态高昂,體質細緻緊湊,全身羽毛緊貼。肉瘤圓而光滑,無皺褶。頸細長呈弓形,無咽袋。從外表看,公母差異不大,公鵝體型較高大雄偉,常昂首挺胸展翅行走,叫聲宏亮,喜追逐啄人;母鵝性情溫馴,叫聲較低,肉瘤較公鵝小,喙較短。全身羽毛潔白,偶在眼梢、頭頂、腰背部有少量灰褐色斑點;喙、胫、蹼均橘紅色,喙端色較淡,爪白色;眼睑淡黃色,虹彩灰藍色。雛鵝全身乳黃色,喙、胫、蹼橘黃色。
太湖鵝已有1600多年的飼養曆史,是湖州市僅有的2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之一。為保護性開發太湖鵝畜禽遺傳資源,建旺禽業合作社與浙江大學合作建立博士後工作分站,積極開展資源保護、遺傳育種、繁育推廣和開發利用工作。在飼養過程中,根據對太湖鵝活體保種效果影響較大的群體規模、年齡結構、性别比例、留種方式、0制度與世代間隔等因素,進行統一規劃和保種。
菱湖青魚幹
青魚幹是湖州菱湖一帶的特産,一般在苕溪水裡生活,其肉質細嫩、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比較高,具有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容易消化吸收等特點。在湖州一帶,不少漁民會在自家院子裡曬青魚幹,通過這樣的方式将鮮活的青魚曬幹儲存起來。如今,新鮮的青魚通過現代工藝進行加工,被精心腌制烘幹,且被包裝成精美的禮盒裝。
“由于青魚為食肉性魚類,腌制加工後的魚幹别有風味,鮮香可口。”陳先生說,現在湖州的青魚幹已從漁民們自己腌制曬幹,變成了規模化加工。工廠的收魚工會定期從漁民那裡收購新鮮青魚進行深加工,經真空包裝後推向市場。
南浔雙交面南浔雙交面為江南古鎮的一個特色小吃。在南浔泰安橋堍,近年來頗負盛名的交頭面,有鹵汁、牛肉、素絲、雪菜等十餘種,尤以雙交面(又叫酥肉爆魚面)為上品。南浔雙交面的制作特點,一是生面質優,由于經過多道加工,所制面條比一般面條細、韌、爽、滑;二是面交頭選料講究,制作精細。
酥肉的制作是:揀五花肉置火上焖燒六七個小時,然後切塊即成,故色澤紅潤,肥而不膩,又香又酥。爆魚的制作是:專挑四至五斤左右活草魚剖殺、洗淨、切片,然後用醬油、鹽、酒拌浸四五小時,撈起晾幹,再下沸油鍋熟,加味精、糖等佐料煮燒而成,故色澤烏亮,鮮而不腥。
南乳焖肉
豬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南乳焖肉色澤鮮豔,乳香酥糯米,蔬菜碧綠,乳肉紅潤,别具特色。将條肉刮淨,洗淨後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在沸水中稍氽,撈出再洗淨,與蔥結、姜塊、紹酒、醬油、白糖、紅乳鹵一同入鍋,加水200克,小火焖燒約半小時,撈出蔥姜,再将紅曲粉用少許水調汁入鍋。
繼續燒約半小時,起鍋入碗内,加蓋上籠用旺火蒸爛為止。将南乳肉從籠中取出,滗去鹵汁,覆在腰盤中間。熱鍋加豬油,放入綠菜,加鹽,味精,炒熟起鍋,瀝幹水放在肉的兩邊,再将南乳肉汁入鍋收濃淋在肉上即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