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的野菜最常見,你吃過了嗎?春夏時節,草木萌發,各種植物紛紛吐露新芽,又到了一年采野菜的好時節。近日,有媒體報道,各大公園被“挖野菜大軍”占領,大片二月蘭被“掐尖”,蒲公英也被連根拔起。但是路邊的野菜真是不采白不采嗎?關于野菜,你有哪些錯誤的認識呢?下面跟随作文庫知識百科了解一下吧!
野生的就是綠色蔬菜?
安全性和生長環境有很大關系
野菜也稱野生蔬菜,通常是指在野外自然生長未經人工栽培的,根、莖、葉、花或果實等用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或半野生植物,在我國有悠久的食用曆史。據不完全統計, 我國共有野菜213科、約1800多種, 常見的野菜約200多種, 總的分布呈南多北少, 與植物資源的豐富程度相一緻。按質地野菜可分為草本植物、藤本植物、木本植物;按食用部位可分為莖菜類、葉菜類、花菜類、果菜類、根菜類和菌類等六大類。
提起野菜,很多人認為,它們未經人工施肥、撒農藥,不會殘留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因此野菜的安全性更高、更綠色。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館工程師上官法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野菜分屬于不同的屬種,在安全性、食用性、藥理性上都不能一概而論。”
事實上,大部分野菜雖是自然生長的,但并不算綠色食品。綠色食品不僅要求産地的生态環境優良,還必須按照農業部綠色食品的标準生産并實行全過程質量控制,隻有經過專門機構認定獲得綠色食品标志的安全、優質産品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現代社會已經讓許多地方的水源、土壤中含有過量的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會被野菜吸收,并在植物中富集;汽車排放的尾氣、空氣中的污染物也會在野菜葉片表面沉積。長在公路、工廠附近的野菜,受到污染的風險會大大增加,它們看上去幹淨鮮嫩,但如果食用的話可能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潛在危害。
車前草、蒲公英等野菜能抗癌?
我們吃的那點兒量起不到抗癌作用
臨床上,烷化劑、抗代謝藥、激素、免疫制劑和一些植物類抗癌藥,的确可殺滅部分腫瘤細胞。這些藥物作用于腫瘤細胞生長繁殖的不同環節,可抑制或殺死它們。其中,植物類抗癌藥可以抑制有絲分裂或酶的作用,從而阻止細胞再生必需的蛋白質合成。植物類抗癌藥常與其他抗癌藥合用于多種癌症的治療,最有名的植物類抗癌藥,當屬來源于紅豆杉的紫杉醇,臨床應用廣泛。
但包括紅豆杉在内,植物含有的天然抗癌成分含量非常之少。人們熟知的魚腥草中,有一種叫“槲皮素”的有效成分,國外已有人證實它能抑制一種肉瘤病毒和誘發腫瘤的人疱疹病毒,這也是魚腥草被大多數人曲解能抗癌、防癌的主要證據之一。與紅豆杉同理,魚腥草中槲皮素的成分也很低,以我們人能夠吃下去的食物量來看,根本就達不到起抗癌作用的有效藥物濃度和劑量。
目前沒有哪種野菜真正被科學地認可為抗癌植物或者藥物,因此野菜抗癌純粹是個僞科學命題。
野菜比蔬菜更有營養?
過量食用或許反而危害健康
早些年,野菜是缺衣少吃的代名詞,難登大雅之堂,然而近幾年它們卻成了“營養健康”的代表。一些人認為野菜,特别是一些有苦味的野菜,比普通蔬菜更加有營養。
野菜和我們常吃的蔬菜一樣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不同的野菜有着自己的營養優勢和特點,不可一概而論。由于生長的環境需要更長的生長周期,通常野菜比家菜會更有風味。纖維、草酸,以及一些生物堿等物質給野菜帶來了獨特的風味,但也會影響一些營養素的吸收,甚至具有輕微的毒性。
野菜種類多樣,有些野菜屬于食藥兩用植物,植物體内含有某些有毒物質,如果不經過加工處理,食用可能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甚至危及生命。如灰條菜、苋菜等,含有一種光敏物質,人過量食用,又經陽光照射後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一些作為藥用植物的野菜,除了已知的天然活性成分功能外,其毒理性研究和評價往往不完善,少量食用或可獲得很好的藥用價值,但作為蔬菜過量食用,對健康的作用或許适得其反。
野菜千百年來都隻是野菜,而沒有升級成普通蔬菜或藥材,說明它們并不完美。而且其整體營養價值并不會比人工栽培的蔬菜高多少,過分迷信野菜的營養價值毫無必要。
如何食用既科學又安全?
選擇熟悉的品種洗淨、焯燙、适量食用
即使野菜不一定是“綠色蔬菜”,但仍然有不少人喜歡吃。那麼,在野菜的摘食過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建議,在食用野菜時,我們應當選擇生長環境比較好、沒有污染的植株;同時也應當科學采摘,盡量不要挖根,隻采集其莖葉部分,還要注意不可過量采集,導緻該物種的生存繁衍受到影響。而在野菜物種的選擇上,在沒有專家的指導時,盡量選擇人們普遍食用、自己熟悉的植物。
此外,烹饪野菜時要注意洗淨,最好用熱水焯燙。一來可以通過熱水浸泡去除一定的天然毒素,二來可以通過焯燙去掉一部分野菜中的草酸;進食野菜時應當适度适量。如果吃野菜上瘾反而有可能因攝入過多膳食纖維而加重腸胃負擔,導緻身體不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