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瀉是比較多人容易面對的一個狀況,這種情況的發生對我們生活,以及個人的健康造成的影響,其實也是比較大的,所以說針對于這種慢性腹瀉問題的發生,大家還是需要注重認識料及解決方法,而下面要介紹的是慢性腹瀉的中醫治療方法,希望大家對此能夠更加科學的認識
痛瀉要方載于明代醫學專著《景嶽全書》,由炒白術、炒白芍、炒陳皮、防風4味中藥組成,也叫白術芍藥散,因張景嶽稱之為“治痛瀉要方”,故有今名。此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方用白術燥濕健脾,白芍養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用于出現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或瀉後仍腹痛)、舌苔薄白等症狀的肝旺脾虛證患者。
痛瀉要方的常規劑量為:白術30克,白芍20克,陳皮15克,防風20克。臨證應用時應辨證靈活加減化裁,如久瀉不止的病人,可加适量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有内火的病人,可加黃連、煨木香以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痛瀉要方可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增強胃腸消化功能,還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從西醫的角度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慢性腸道疾病,如有便前腹痛、瀉後痛減的症狀,辨證屬于肝郁脾虛,皆可用痛瀉要方加減治療。
出現這種腹瀉問題,當然不能夠盲目的對歌,隻要我們選擇的方法是正确健康的,這樣才能夠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盡可能的避免這種腹瀉問題,帶來的更多不利影響,而通過中醫的治療,當然是比較安全健康的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