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吃是一件大事,吃得健康營養更是一項關乎民生幸福的大事。吃也是一門學問,吃錯了、吃多了就吃出病來了。随着經濟生活的發展,商品種類越來越豐富,面對琳琅滿目的貨架,到底該選擇哪種?作文庫知識百科旨在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選用指南,介紹食用油的選擇和使用,希望能對您的生活有所幫助。
很多調和油都是賣噱頭
超市的食用油區,谷物調和油、堅果調和油、橄榄調和油等新品種層出不窮。
不過,在營養專家看來,很多調和油都是在賣噱頭。仔細查看一些谷物調和油後會發現,配料表中大多數是比較廉價的油,往大豆油、葵花籽油裡加一滴橄榄油,就可以叫橄榄調和油,價格就高出兩三倍。調和油的業内潛規則是,哪種油貴就按哪種油起名、定價,哪種油便宜,就在配料時多加。
按照标準,大多數食用油按品質從高到低,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那是不是等級越高就越好呢?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等級越高,隻代表精煉程度越高。級别越高的油,在加工過程中流失的營養往往越多,精煉程度越高,除去了有害物質,但同時也去掉了很多胡蘿蔔素、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選擇時,不必太在意等級,可以按照口感選擇,比如不喜歡大豆油的豆腥味,就可以選擇一級大豆油,它比三四級的口感好;你喜歡花生的香味,就選擇壓榨花生油。
而對于“浸出”的油含化學殘留的說法,壓榨和浸出針對的是油料品種,含油量較高的植物油料,常采用先壓榨後浸出的工藝;含油量較低的,常采用浸出工藝。隻要符合質量标準,都是安全的,不過壓榨的香氣會更好些。
廣告熱炒的油等級較低
雖然特級、一級等不代表油的等級質量高低,但在營養師看來,不同油因為其保健功效,确實存在等級之差,而在電視廣告中熱炒的一些油,往往等級較低。
第一層級
茶籽油、橄榄油
屬于高油酸型植物油,營養價值和食療功效高。
第二層級
低芥酸菜籽油
花生油、芝麻油
米糠油
屬于均衡型植物油,耐熱性不錯,适合一般炒菜。
第三層級
小麥胚芽油
大豆油、玉米油
葵花籽油
這類植物油怕熱,适合用來炖煮菜肴,日常炒菜也行,但要控制溫度,别讓油鍋冒煙,不宜用來油炸。
第四層級
椰子油
棕榈油
豬油、黃油
除大運動量人群外,不建議多數人經常食用這類油。
愛吃肉選豆油,喜素食挑茶油
有些人平時飲食中豆制品吃得多,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已經很充分,就沒有必要天天用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做菜了,而是應該多選茶籽油、花生油等含更多單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如果花生、瓜子等零食吃得多,就應該選擇花生油、葵花籽油以外的油。經常吃各種堅果的人,就沒必要再用核桃油或葵花籽油烹調了。
有些人日常飲食中肉食較多,最好不要再吃動物油,可以适量多吃些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
有些人以素食為主,從飲食中獲得的飽和脂肪太少,買油時最好多選擇單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橄榄油、茶籽油等,花生油、米糠油也不錯。
而對于有心血管病的人來說,橄榄油和菜籽油是不錯的選擇,平時應少用大豆油、玉米油或者葵花籽油,這些油品中亞油酸比例過大,有可能增加冠心病發作的風險。
選購方法
一要看顔色,一般來說,精煉程度越高,油的顔色越淡。當然,各種植物油都會有一種特有的顔色, 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精煉至沒有顔色。
二要看透明度,要選擇清澄透明的油,透明度越高越好。
三要嗅無味,取一、二滴油放在手心,雙手摩擦發熱後,聞不出異味(哈喇味或刺激味),如有異味就不要買。
鑒别方法
摻假花生油
摻假後透明度下降,把油從瓶中快速倒入杯内,觀察泛起的油花,純花生油的泊花泡沫大,周圍有很多小泡沫且不易散落,當摻有棉籽油或毛棉油時,油花泡沫略帶綠黃色或棕黑色。聞其氣味可聞出棉籽油味。摻有米湯、面湯等澱粉物的油,在其藍紫色或藍黑色。或者放入透明杯中放置兩天後再觀察,必然會出現雲狀懸浮物。
摻假小磨香油
摻假後顔色變深,如摻棉籽油呈黑紅色,摻菜籽油呈深黃色。另外,小磨香油本身無油花,倒油時出現的油花極易消失,如果油花泡沫消失很慢,表明摻假。還可以用筷子蘸一滴,滴到平靜水面上,純小磨香油出現無色透明的薄薄大油花,摻假後會出現較厚的小油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