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紹興你會想起什麼?
是各種名人大家,魯迅秋瑾朱自清王羲之陸遊賀知章......
還是電視劇裡的各種紹興師爺?
當然是吃。
吃什麼呢?
茴香豆算是紹興最知名的一種小吃,它的出名也得益于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他在鹹亨酒店花九個銅錢買兩碗酒一碟茴香豆,還細究“茴”字的四種寫法。關于茴香豆,當地還有民謠:“桂皮煮的茴香豆、用的是謙裕同興好醬油,曹娥買來上青豆,東關雇來好煮手,嚼嚼韌糾糾。”
外地遊客出到紹興,往往被景區四處可見的臭豆腐晃得眼花缭亂,都是鑲了牙邊的杏黃幡子,“臭豆腐”的大字招搖,似乎不吃一次臭豆腐,算不得到過紹興。河邊也往往能見到做臭豆腐的攤販,5塊錢一份,小火在油鍋裡煎炸,需要趁熱吃,臭裡帶香。
然而對于一個真正的紹興人來說,臭豆腐隻是小兒科,在紹興美食譜系之中,“臭”是一個别樣風情的滋味,臭苋菜梗、臭千張、臭腌蛋、臭百葉、臭冬瓜、臭鹹鲞……各種“臭烘烘”的美食,成就了紹興别緻的滋味。
在所有“以臭為美”的食物中,臭苋菜梗是當仁不讓的主角,許多食物都是經由苋菜梗發酵而成的鹵液腌漬而成。
紹興人食用黴苋菜梗曆史悠久。越王勾踐夫婦入吳為奴,當時越國已國貧民窮,百姓皆以野菜充饑。有一老者,在蕺山上采得野苋菜梗一把,其嫩莖、葉已食用,但又老又硬的菜梗一時無法煮熟,棄之又覺可惜,便藏于瓦罐中以備日後再煮。不料數日後,罐内竟發出陣陣香氣,老漢取而蒸食,竟一蒸即熟,其味又遠勝于莖葉,百姓聞之,紛紛效仿,流傳至今。
紹興釀酒,曆史悠久,馳名中外。早在吳越之戰時,越王勾踐出師伐吳前,以酒賞士,留下“一壺解遣三軍醉”的千古美談。在南北朝時期,黃酒已被列為貢品。“汲取門前鑒湖水,釀得紹酒萬裡香”。
紹興是酒鄉,酒的滋味自然彌漫到美食之中,當地人家做菜,幾乎所有葷菜都會放上黃酒
醉蟹,相傳由在安徽作幕的紹興師爺所創。當時,淮河兩岸蟹多為患,當地百姓卻不知食用,莊稼遭害,驅趕無方,十分驚恐。師爺便向州官提議,鼓勵百姓捕捉,上交官府,他則備好許多大缸和食鹽、黃酒,将蟹腌制起來,然後,到各地銷售,紹興俗稱其為“淮蟹”。“醉蟹”是在此基礎上改良而成,經選蟹、養蟹、制鹵、浸泡、醉制等工序精制,清香肉活、味鮮吊舌。
紹興,不僅有如詩如畫般風景,更有令人食指大動的各種特色美食!漫步在刻印着曆史痕迹的青石闆路上,行進在古老的黛瓦粉牆間,跨過經曆了興衰的古橋。抿一口老酒,感受這座城兩千年曆史的氣息,除了感慨,還有惬意。
(圖片和文字均來源于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