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米果,也稱“黃米果”、“黃粄”、“黃粿”,是以贛南本地産的糯性“大禾米”為主要原料,染之以含有多味中草藥成分的“堿水”而成的,是江西贛南客家人十分喜愛的食品和待客佳品。客家人做黃元米果起源于唐,興盛于明,屬客家特色點心。除了贛南,粵東、閩西和零散分布的客家地區都有制作、食用黃元米果的傳統。這種米果一般隻有過年時才家家戶戶都打制的,吃起來爽口、細滑并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年前年後,走親訪友,贈送幾塊色黃質嫩的黃元米果為禮,意寓吉祥富貴。江西贛南客家特色美食“黃元米果”,味道濃郁,是贛南客家人熟悉的味道!
傳統的黃元米果,含有黃栀子、黃荊樹、槐花等三味中藥成分。幹燥成熟的黃栀子是常用中藥,其所含栀子黃色素,是一種品質優良的天然食品色素,它着色力強,顔色鮮豔,有很好的耐酸堿性;黃荊樹是一種在贛南山區随處可見的小灌木,根莖具有清熱止咳、化痰等功效;槐花有淡淡的清香,味略苦,性平,有清熱涼血等功效。有了這三寶,再加草木灰的保鮮作用,堿水染制,這種配方做成的黃元米果,品質自然上佳。每年秋收之後,客家人便開始準備做黃元米果。首先要準備不少灰水來浸泡大米,贛南的客家人都會用贛南土生土長的黃元柴來制作。将其晾幹,再火燒取其灰,水濾便為“灰水”也就是堿水。它濾出來的水,加入大米中,會使得制作出來的黃元米果更加有韌性。冷卻後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将飯拌灰水,攤開晾幹後又蒸熟置于大石臼内,用硬雜木棍搗爛成團,起碓後,用手揉搓均勻,切塊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
如此加工的黃元米果色黃質嫩,細密滑膩,可湯煮、蒸食,也可油炒、油炸。不粘牙,不膩人,吃了還想再吃,餘味無窮。黃元米果可放置數十日不變質,如想保存更久,可泡在堿水壇子中一年半載都不會變質變味,随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新鮮如初。
黃元米果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氣香質軟。後來多用粳米精制,工序繁瑣。現各地均改為機器制作,每年臘月均有黃元米果上市。由于做工繁瑣,往往要親鄰朋友相助才會動工興做。機制黃元米果盛行後,民間仍有少數家庭在冬季手制黃元米果。做好的黃元米果色黃味鮮,通常用灰水浸沒,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二年夏天。有的切碎曬幹,再用沙炒或油炸,做成各種類型的果品。具有柔軟細嫩、熏香味鮮、爽口久藏的特點。正月裡,黃元米果是招待客人的佳品。用黃元米果做早餐,比面條粉幹方便快捷得多。作為農村“過午”和夜宵的點心,黃元米果的花樣做法讓人既飽眼福又飽口福。
随着社會的發展,客家人家家戶戶做黃元米果的熱鬧場景已不常在。制作黃元米果的數道工序也多用機器代替人工,再也很難見到這本是孤寂的石臼,很難聽見這粗犷、野性而又質樸的吆喝聲了。秘制堿水的傳統古法,正在慢慢失傳。但作為獨特的客家美食——黃元米果依然是客家人寒冬臘月裡最受歡迎的主食。小夥伴們,江西贛南地區有一種特殊的米食,叫做“黃元米果”,味道濃郁,你吃過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