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學中醫”活動開啟,轉發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頭條,私信作者“頭條領課”,可免費獲得600餘分鐘高清視頻,20餘種珍藏實戰技巧。
【病症概述】
面痛又稱“面風痛”‘面頰痛”,是以面部三叉神經的分布區内出現突然的、短暫的、反複發作的劇烈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症。相當于西醫學的三叉神經痛。其疼痛似刀割、電擊、燒灼等,常突然發生,突然停止,疼痛持續時間約數秒至數分鐘,發作間隔時間長短不定。
疼痛多見于一側,以三叉神經Ⅱ、Ⅲ支發病者為多;病初多為單支發病,病久者可多支受累。有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有三叉神經痛患者250萬人左右,患病率為182/10萬,每年新增患者約6.5萬人,多發于40歲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疼痛常因說話、吃飯、刷牙、洗臉等而誘發,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痛苦,往往是痛不欲生。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為目前較為理想的一種方法,其療效迅速而持久。
【診斷要點】
1.以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反複發作性短暫的劇烈疼痛為主症。
2.面部常有“扳機點”,多在上下唇、鼻翼外側、眼眶上緣、舌側緣、頰黏膜等,間歇期觸之常可引起疼痛發作。遇冷、酸、熱等誘發或加重。
3.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疾患。對于疑為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應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必要時行頭顱平片、CT及(或)MRI檢。
【鑒别診斷】
1.牙痛:三叉神經痛和牙痛均有面頰部位的疼痛。牙痛多為持續性疼痛,局限在齒龈部,可伴有牙龈紅腫等症狀。三叉神經痛除下颌部位的疼痛外,還可發生于眼部和上颌部,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針刺樣、火灼樣劇烈疼痛,持續時間較短。
“免費學中醫”活動開啟,轉發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頭條,私信作者“頭條領課”,可免費獲得600餘分鐘高清視頻,20餘種珍藏實戰技巧。
2.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和偏頭痛都可岀現額颞部的疼痛。偏頭痛疼痛常局限于額部、颞部和枕部,可為持續性跳痛、脹痛,陣發性加劇,嚴重者伴有惡心、嘔吐等症狀,持續時間較長,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小時至數日。三叉神經痛主要發生于眼部、額頂區、上颌部和下颌部,一般發作數秒至數分鐘,發作突然,疼痛劇烈。
【辨證分型】
1.風寒證:有感受風寒史,面痛遇寒則甚、得熱則輕,鼻流清涕。苔白,脈浮緊。
2.風熱證:痛處有灼熱感,流涎,目赤流淚。苔薄黃,脈浮數。
3.氣血瘀滞:多有外傷史,或病程日久,痛點多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脈澀。
【技術操作及療程】
1.用品準備:一次性毫針(規格為0.35mm×25mm、0.35mm×40mm、0.35mm×75mm)、棉簽、碘伏、75%乙醇。
2.體位選擇:采取坐位,或側卧位。
3.穴位選取
(1)主穴:風池、太陽、下關(或太陽透下關)、合谷。
(2)配穴:三叉神經Ⅰ支痛配陽白透魚腰;Ⅱ支痛配四白透巨镠;Ⅲ支痛配頰車透地倉。
4.消毒:用75%乙醇或碘伏棉簽進行腧穴局部常規嚴格消毒。
5.進針方法:下關,選用1.5寸(40mm)毫針,直刺1~1.3寸,使針感放射至面頰、舌、上颌、下颌等處;風池,選用1寸(25mm)毫針,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太陽、合谷,選用1寸(25mm)毫針,直刺0.5~0.8寸;太陽透下關,選用2.5~3寸(60~75mm)毫針,刺入1.5~2寸,使局部産生酸脹感并擴散至半側顔面部;四白、陽白,選用1.5寸(40mm)毫針,分别透向巨髎、魚腰;頰車、地倉,選用1.5寸(40mm)毫針,二穴對刺。
6.行針手法:四白、陽白、頰車、地倉以撚轉為主、提插為輔,其他諸穴均采用提插、撚轉相結合的手法。
7.留針:得氣後留針不能少于60min。
8.療程: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每療程間隔3d。
【關鍵技術環節】
根據患者所處的不同發病階段,采用不同的刺激量:若正當疼痛發作之時行強刺激手法,采用“動留針”;若處于疼痛間歇期行輕刺激手法,并給予“靜留針”。諸穴針刺得氣後采用“久留針”。太陽透下關是在常規針刺患者疼痛劇烈不止時應用。因治療面痛針刺操作大多為透穴,故行針時多以撚轉針法為主,撚轉時向前向後撚轉角度在360°左右,切忌撚轉角度太大而形成滞針。
【立論依據】
面痛多因外感六淫,内傷七情,飲食失調,濁邪上犯,阻遏清陽;或頭面外傷,導緻面部經脈受損,氣血瘀滞不通,不通則痛。基于面痛的發病機制和臨床特點,邵經明教授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提出應用“透刺久留針法”治療面痛,主穴選取風池、太陽、下關、合谷。
風池屬足少陽膽經穴,又為足少陽與陽維脈之交會穴,是治療風疾之要穴,無論内風、外風均可應用,具有疏風祛邪、清洩肝膽、熄風止痛作用;太陽為經外奇穴,與少陽經密切聯系,臨床善治頭面諸疾,具有祛邪散滞、疏調氣機、活絡止痛作用;下關屬足陽明胃經穴,為足陽明經與足少陽經交會穴,其穴位于三叉神經分支處,有疏經通絡、清瀉郁熱、消腫止痛等功;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其性輕升,善治表證和頭面之疾,《四總穴歌》有“面口合谷收”之說,針之能疏散風邪、清瀉邪熱、活絡止痛,是治療面痛不可缺少之主穴。四穴共奏祛邪行滞、通經止痛之功。臨證時可針對疼痛部位不同而選配其他腧穴。
“透刺久留針法”治療面痛具有取穴少、透穴多、感應強、作用大而持久之特點,不失為臨床治療面痛的獨特之法。
【注意事項】
1.明确診斷,找出病因,區别原發與繼發;若屬繼發性三叉神經要針對原發病治療。
2.治療期間,注意調暢情志,切忌勞累,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寒涼及膏粱厚味之品。
3.懷孕者不宜針刺合谷等具有通經活血作用的腧穴。
4.三叉神經痛易反複發作,囑患者樹立信心,堅持治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附:病案舉例
趙某某,女,42歲。1992年8月18日初診。面痛12年,加重1個月餘。患者12年前不明原因面部突然出現劇烈疼痛,經中西藥多方治療(用藥不詳)疼痛消失。4年後病情再次複發,且疼痛劇烈,經中西藥及民間衆多方法治療疼痛消失。本次發作再經中西藥及民間衆法治療無法控制,前來針灸。現症:右側面部呈電擊樣、刀割樣疼痛,每日發作數十次,每次持續數秒至3~5min,不敢嚼硬物,僅能進流食,甚至張口哈欠、說話即可誘發疼痛,伴有流淚。舌紅,苔略黃,脈弦數。診斷為面痛(三叉神經痛)。治療取風池、下關、合谷、太陽、四白、頰車、地倉。經針刺得氣,疼痛有所緩解,留針1h後起針,疼痛消失。二診述疼痛時間縮短,程度有所減輕,繼用上法治療留針期間疼痛大作,行針無法控制,當即用3寸毫針從太陽穴進針穿過顴弓向下關穴方向透刺,進針2寸,施以撚轉瀉法,使局部産生強烈的酸脹、麻木感并擴散至右側顔面部,疼痛漸漸緩解,起針時疼痛未再發作。三診述疼痛次數減少,時間縮短,程度減輕。仍按上法,太陽透下關,餘穴同上,每日1次,連針9次,疼痛完全控制。為鞏固療效,按初診處方常規操作,繼針1個療程。随訪6年,未再複發。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内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所涉及到的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請勿盲目試用,平台不承擔由此産生的任何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