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菜文化中有道名菜叫臭鳜魚,人們常說,去吃徽菜不能不吃臭鳜魚。可見臭鳜魚是有多出名,但是第一次吃臭鳜魚的人常常會被它的臭味吓到,不敢下筷。
其實大家不用擔心臭鳜魚并不是這個魚壞掉或者腐爛了,臭鳜魚所散發出來的臭是便是這道菜特色,當你吃一口後,你會驚訝地發現它的味道是那樣的鮮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臭鳜魚都有什麼曆史典故。
徽州臭鳜魚的來曆(之一)
徽州名菜“徽州臭鳜魚”别有風味。它統稱“桶鮮魚”,又俗稱“腌鮮魚”。所謂“腌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這道菜的誕生在上百年前,地點在黃山西南麓的黃山區郭村鄉的小村落扁擔鋪。
有一年,徽州府調來了個姓苗的酷吏當知府。此人嗜魚成性,食不離魚,且愛吃活蹦亂跳的鮮魚,尤其是鳜魚,這可就難壞了他手下的衙役們。因為徽州境内重巒疊嶂,水流湍急,難産大魚,徽州人吃鳜魚都要從貴池、銅陵等沿江地區靠肩挑運進,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時間。
當時沒辦法保鮮,魚一腐爛就隻好丢棄,一些商人因此折本而破産。商人隻有在氣候轉涼時,才到江邊去購鳜魚,用木桶盛裝,雇挑夫沿池州至徽州的府際幹道挑往徽州山區販賣。
扁擔鋪地處池州至徽州府際幹道的中段。一出扁擔鋪就到了徽州地界,翻過上七裡下八裡的羊棧嶺古道,就是古黟的宏村。這一年,經常給苗知府運送鳜魚的衙役王小二看天氣轉涼了,就雇了八個挑夫到江邊去收購活鳜魚,然後趕緊往回趕,一則是交差,滿足苗知府的食魚欲,二則自己也想賺一筆錢好好過個年。
可是天公不作美,上路後天氣轉熱,鳜魚在桶中開始窒息。王小二隻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趕,到了扁擔鋪住店後,王小二打開桶蓋看看,不少魚已經窒息而死了,散發出一股臭味。王小二着了急,受堂杖隻是皮肉之苦,可要返回貴池重買,錢由哪個出?自己要血本無歸了。
所幸這王小二腦瓜子靈活,情急生智,忙叫挑夫把魚刮鱗剔腮,剖肚剔腸,然後在魚身上抹上一層食鹽殺殺臭味,這樣不至于虧本。為試鳜魚“腌鮮”的味道如何,王小二提出幾條大鳜魚叫扁擔鋪一飯店廚師煎燒。廚師放了佐料紅燒後,大家試着嘗了嘗。
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吓一跳。大家認為雖與鮮鳜魚味道相差很大,卻别有一番風味。主意已定,王小二叫衆挑夫飯後繼續趕路,将“臭”鳜魚盡快挑到徽州府,衆人均不解其意。
王小二的兄長王老大是府前街一家名餐館的廚師。王小二一到徽州府,沒有忙着去衙門複命,而是将八個挑夫挑的16桶臭鳜魚全部交給了王老大。王老大雇請來城裡的諸多廚師,洗淨臭鳜魚,然後配姜、蒜、椒、醬、酒、筍等佐料精燒細制,又寫了一條“徽菜珍品風味鳜魚應市,本店免費品嘗”的橫幅拉出來,立即吸引了許多顧客,不少達官貴人、市井人家應約而來,品嘗“風味鳜魚”。大家吃過魚後,都連連道好,問王家兄弟是用什麼神奇的佐料燒制的,王家兄弟笑而不答。
再說苗知府沒有如期吃上王小二去貴池購買的鮮鳜魚,早已對魚饞涎欲滴,正在這時,王小二從府前街端了一鍋“風味鳜魚”送到苗知府的餐桌上,苗知府顧不了多問,張口一嘗,道:“風味鳜魚,名不虛傳!”
原來這“風味鳜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鳜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苗知府吃了還想吃,不再向王小二追問要吃鮮鳜魚的事了。臭鳜魚由此聲名遠揚,一躍而登上徽菜譜。
自此以後,王家兄弟便在徽州府的市中心開了一家“風味鳜魚館”,做販賣烹饪一條龍生意,用“風味鳜魚”品牌招攬顧客,生意紅紅火火。據說有時鳜魚未腐到位,王家兄弟反而要挑夫将“桶鮮魚”往回挑一程,臭了以後才挑往魚館燒制,以求燒出“風味鳜魚”的特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