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光餅是福建福清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遠遠看起來這餅有些像銅鑼燒,光餅在福清所有小吃中是最為有名的。這種小餅在古代被當做是日常補給的幹糧。那麼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小吃文化大全了解福清光餅的來曆。
據福州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連日陰雨,軍中不能開夥,戚繼光便下令烤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當幹糧。後來,這小餅流入民間,不但普遍食用,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後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繼光餅”。這種叫法如今在該省的福安等地依然保持着。
還有一種起源說是閩東南民衆為戚繼光的軍隊預備的幹糧。但關于這種說法,浙江慈溪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傳說卻能提供一點佐證。據說,戚繼光率領士兵追殺捕剿倭寇,貴在用兵神速,但行軍過程中,架鍋燒飯拖延不少時間,戚繼光又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
有一次,行軍至慈溪龍山東門外,一老農為戚家軍獻上許多中間小孔、外置芝麻的鹹餅以作慰勞,并對戚繼光說,這餅光光的,用繩子穿上帶在身邊,餓時即可充饑。消息傳開後,沿海各地的百姓争相為軍隊做光餅。光餅名稱從此流傳開來。由于助戚家軍平倭有功,據說明嘉靖帝賜名曰“繼光餅”。也因為該餅略帶鹹味,又稱鹹光餅。
後來,兵士們發現燒餅雖可充饑,但多食易上火,不易消化,常發生便秘。聰明智慧的福清人便在面團中加進食鹽增加口味,加進堿可助消化,拍上芝麻可潤胃腸,可去燥火。這種改良了的烤餅成了戚家軍士兵喜愛的幹糧,為戚家軍全殲牛田據點的倭寇立一大功。人們為了紀念戚繼光平倭的業績,便把這種烤餅稱之為光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