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 | 江 徐
1.熱愛美食的文人,在讀者心中容易加分 在文人墨客當中,除了寫詩作畫之外,如果還能熱愛美食,在讀者心目中很容易加分。
比如“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蘇轼;将乳酪做成“或煎酥,或作皮,或縛餅,或酒凝,或鹽腌,或醋捉,無不佳妙”的張岱;“過一地即覽一地之人情,經一方則睹一方之勝概。且食所未食,嘗所未嘗”的李漁;
又比如一生不辜負愛與美食的汪曾祺、将大吃大喝視為對生命的一種尊重的的蔡瀾……
當然,還少不了清代文人袁枚。
袁枚生于乾隆年間,西子湖畔,所以他刻有一枚印章,自稱“錢塘蘇小是鄉親”。
袁枚天資聰穎,從小擅長寫詩歌。24歲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當官那幾年,他勤政清廉,在百姓當中獲得威望與贊譽。
怎奈性情與官場格格不入,無意于功名利祿。于是,33歲那年,他毅然辭官,歸隐鄉野。
從此之後,餘生漫漫,袁枚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将所有時間用于自己喜歡的事。
如此,才算不負此生。
(袁枚居住過的随園)
2.袁枚天生就是一個美食家 張岱有言:“人無癖,不可交也。”
之所以不可交,想來是因為,沒有癖好的人,生活中鮮有情趣吧。
他在自撰墓志銘中這樣寫道:“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讀之,不難想象生活的五彩斑斓、絢麗多姿。
袁枚跟張岱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時期,在生活情趣的培養上兩人也十分相像。
袁枚一生好吃、好色、好花、好竹、好藏書、好金石字畫、好山林之樂……也算是豐富多彩、雅俗共賞的詩意人生。
他擁有不同的身份和标簽:散文家、文學評論家、乾隆才子、詩壇盟主、還被世人稱為随園主人、通天老狐……
不過,最為大家熟知的,還是“美食家”這個頭銜。
作家陸文夫,在小說《美食家》中寫過這樣一段話:“當美食家可不一樣了。一是要有相應的财富和機遇,吃得到,吃得起;二是要有十分靈敏的味覺,食而能知其味;三是要懂得一點烹調的原理;四是要會營造吃的環境、心情和氣氛。”
照這個标準看,袁枚天生就是一個美食家。因為他有錢、有才,還有閑情。
袁枚過了而立之年,決定隐居後,在南京小倉山買下一個住所。而這住所,正是《紅樓夢》裡的大觀園。園子重建修整一新,被命名為随園,不知是否取随心所欲、随遇而安之意。袁枚,自然成為“随園主人”。
後來,他在《随園詩話》中對此事記有一筆:“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餘之随園也。”想必,心中為此深感得意吧。
在這裡,袁枚的生活正如他寫下的一幅對聯那樣,恣意潇灑,詩意盎然:
放鶴去尋山裡客,
任人來看四時花。
也正是在這裡,他寫下多本不同内容、不同題材的著作。其中,以《随園食單》流傳最廣。
3.袁枚與他的《随園食單》 認真對待生活的人,自然也會認真對待做飯。
袁枚就是最好的榜樣。
他有一個習慣,每次走親訪友,都會帶上自家廚師。一旦嘗到可口新奇的菜肴,就會指派廚師,去到廚房拜師學藝。
邊吃,邊學,邊總結,四十年積累下來,一本清新脫俗又包羅萬象的文藝範的食譜也就在他筆下誕生了:《随園食單》。
這本書,隻有薄薄一卷,卻是袁枚通過四十年的時間,搜集下來的各種烹饪技藝。
全書除了須知單、戒單之外,根據食材将目錄劃分為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 、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這樣十二個方面,分門别類 ,描述了流行于五湖四海的三百多種菜肴點心、美酒茗茶。
身為性靈派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其深厚的文學功底,讓這份食譜文采斐然,非常具有可讀性。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尤其在很多細小方面,及至今日,對廚藝入門者依然是非常好的學習掌中寶。
比如,關于火候的掌控,袁枚提醒大家一個細節:“屢開鍋蓋,則多沫而少香。火熄而燒,則走油而味失。”煮菜時,不要時不時開蓋,還因避免中途熄火。
比如,關于上菜順序,他分享了這樣的經驗:“鹽者宜先,淡者宜後;濃者宜先,薄者宜後;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後。”又認為,如果客人酒足飯飽起了乏意,可以用辛辣食物刺激下食欲,如果客人酒喝多了,可以用酸甜食物提提神。
又比如,關于如何熬出一鍋好粥,他總結出簡單明了的标準:“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
諸如這些,林林總總,既是袁枚對做飯這門藝術的迷戀,也蘊含了他對煙火人間的熱愛。
香港作家,同時也是美食家的蔡瀾,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比吃東西打發時間更好的了,而且飽腹的感覺,永遠是一個很好的感覺。
如果袁枚聽到這句話,估計會捋須點頭,深表贊同吧。
古人雲:食色性也。願意把精力花費在飲食男女上的人,應該更接近生活本真,内心簡單而充盈。
4.熱愛美食的人,同樣熱愛生活 當袁枚在談美食烹饪時,談論的其實也是他的生活态度、對生命的觀點、對世界的理解。
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一位讀者寫信給他,請教如何向别人做自我介紹這樣的問題。大概因為村上先生年輕時開過飯店,對食物更有一種親切,他告訴對方,當一個人描述自己如何做好炸牡蛎這件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自我介紹,闡述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當然不必非得炸牡蛎不可。炸肉餅也行,炸蝦丸也可以 。”他如此幽默地回複。
袁枚對美食的探究,正是他對美食的癡迷,也是對生活的熱愛。
當下流行一個詞,叫作精緻。精緻的生活固然顯得優雅,其背後卻有一種生活态度,叫作講究。
袁枚是個講究人。
這在《随緣食單》的戒單中獲得充分體現。所謂戒,就是需要注意和杜絕的各種事情。袁枚寫道:
“凡事不易苟且,而于飲食尤甚。”
我們總是說,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心若燦爛,眼前并不苟且,心若陰暗,去了遠方,也依然會有苟且。
有一個成語,叫作暴殄天物。袁枚寫道:
“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
他警戒世人,自己享用美食的同時,不要忘記體恤人力、珍惜食物,也不該做出炭火燒烤活鵝掌、尖刀取活雞肝這樣的行為,實在太折磨生命。
在當下物欲橫流、縱情聲色的浮華時代,有些食客,為了滿足口欲,獵捕、殺戮,無所不及。為追求新奇,甚至采取活猴取腦這樣的方式,想想真是殘忍。
同樣是烹調、品享美食,袁枚的仁慈之心,也是他做人講究的一個方面。
關于食材的優劣選擇,他這樣寫道: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禀。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
也就是說,作為人,天性很重要;作為食,新鮮最重要。
袁枚在古稀之年,遊曆各地名山,因此品鑒到各地美酒與名茶,最終荟萃成為《随緣食單》中壓軸的茶水單。 行走江湖,胸懷曠達,寫字著文,不忘情懷,正所謂“七碗生風,一杯忘世。”
如果說,随園是袁枚為自己安置于塵俗之中的世外桃源,借此随心、随喜、随性地度過一生,那麼,《随園食單》便是他活色生香的人生的濃縮與倒影。
一蔬一飯之間,盡顯閑情。
一酒一茶之間,皆屬雅趣。
袁枚充追求詩意、探尋美食的一生,讓我想起英國詩人托爾金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有更多的人熱愛與詩歌,勝過愛黃金,這世界會是一個更好的地方。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簽約作者。煮字療饑,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内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