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氣虛血瘀治療

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氣虛血瘀治療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17 23:11:53

補陽還五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針對中風半身不遂而制的方劑。王氏指出:“人之半身不遂,由元氣虧損。夫人之元氣,分布周身,若虧損過半,經絡自然空....故半身不遂”。後世将此說法歸納為“氣虛血瘀”。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血液循環的動力是“氣”,氣行則血行,氣滞則血瘀,氣虛亦血瘀

氣虛不能行血,以至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養,故緻半身不遂,口眼咽斜;

氣虛血滞,舌體、面肌失養,故語言謇澀,口角流涎;

氣虛失于固攝,氣化失司,則小便頻數,甚或尿遺不禁;

太白、脈緩為氣虛佐證,舌黯淡為氣虛血滞之征。

綜上所述,本方病機為氣虛血滞,因虛緻瘀,瘀阻腦絡;氣虛為本,血瘀為标,本虛标實

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氣虛血瘀治療(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1

補陽還五湯便是一張補氣活血的方劑。方中主要以大劑量黃芪補氣,當歸、赤芍藥、川芎、地龍、紅花、桃仁等藥物活血化瘀。适用于氣虛血瘀證。

具體而言,因其病機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标,故方中重用生黃芪為君藥,大補脾胃中氣以資化源,顧攝經絡真氣以節散流,便氣旺則血行,祛瘀而不傷正。

當歸尾長于活血,兼能養血,有化瘀而不傷血之妙,為臣藥。

佐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助當歸尾活血祛瘀以治标;

更佐性善走竄、長于通絡之地龍,與生黃芪配合,增強補氣通絡之力,便藥力能周行全身。

諸藥合用,則氣旺血行,瘀消脈通,筋肉得以濡養,萎廢自能康複。

本方配伍用藥特點有三:

一是重用生黃芪(四兩),量大力專,既可資生脾胃化源又能顧護經絡真氣,使營衛之氣充足,方能鼓動血脈,可謂“開源節流”

二是活血通絡之藥用量較小,六味藥的總量僅為黃芪的五分之一,既使全方祛瘀而不傷正,又體現了補氣為主,化瘀為輔的立法宗旨

三是在黃芪運用上,不僅量重,還要求漸增,愈後繼服、久服,以補“陽”還“五”

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氣虛血瘀治療(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2

臨床用好補陽還五湯的關鍵是對氣虛血瘀證的把握。這裡所指的氣虛證,主要指黃芪證,因為本方中黃芪的用量高達四兩(120g),黃芪證的自汗而浮腫或麻木不仁而虛浮是必見的瘀血證則主要表現在舌質上,舌質多紫暗,或有瘀點瘀班

本方證如下:

1.半身不遂,肢體麻痹不仁,或身體痛;

2.浮腫,下肢為甚,自汗,惡風;

3.舌質多淡胖,呈紫暗色,或有瘀斑瘀點,脈沉緩,細澀。

本方雖然以半身不遂為主要适應病證,但臨床應用不必拘幹此。凡見“氣虛血瘀證”的中風後遺症缺血性腦血管疾患、腦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神經炎、坐骨神經痛、頭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及多種自身免疫性疾患的慢性腎炎、系統性紅班狼瘡等均可使用本方。

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氣虛血瘀治療(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3

本方是黃芪類方中的活血化瘀劑。與桂枝茯苓丸(桂枝類方)、血府逐瘀湯(柴胡類方)一樣,皆用于瘀血證,但區别比較明顯。

桂枝茯苓丸證是桂枝證加瘀血證,故見下腹痛、拒按、頭痛、面紅、婦人月經不調等證,舌質雖然紫暗,但多堅老。

血府逐瘀湯證是柴胡證加瘀血證,故見胸脅苦滿、上腹部脹痛等證,舌質也多堅老。

而本方的黃芪證比較突出,症狀多為肢體運動或知覺的異常,同時伴有自汗,浮腫等,舌質多暗淡而胖。本方證與黃芪桂枝五物湯證都屬氣虛血瘀證,但本方證的瘀血程度比黃芪桂枝五物湯證嚴重。反映在由四肢麻本而為半身不遂,舌象由暗而為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