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針對中風半身不遂而制的方劑。王氏指出:“人之半身不遂,由元氣虧損。夫人之元氣,分布周身,若虧損過半,經絡自然空....故半身不遂”。後世将此說法歸納為“氣虛血瘀”。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血液循環的動力是“氣”,氣行則血行,氣滞則血瘀,氣虛亦血瘀。
氣虛不能行血,以至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養,故緻半身不遂,口眼咽斜;
氣虛血滞,舌體、面肌失養,故語言謇澀,口角流涎;
氣虛失于固攝,氣化失司,則小便頻數,甚或尿遺不禁;
太白、脈緩為氣虛佐證,舌黯淡為氣虛血滞之征。
綜上所述,本方病機為氣虛血滞,因虛緻瘀,瘀阻腦絡;氣虛為本,血瘀為标,本虛标實。
補陽還五湯便是一張補氣活血的方劑。方中主要以大劑量黃芪補氣,當歸、赤芍藥、川芎、地龍、紅花、桃仁等藥物活血化瘀。适用于氣虛血瘀證。
具體而言,因其病機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标,故方中重用生黃芪為君藥,大補脾胃中氣以資化源,顧攝經絡真氣以節散流,便氣旺則血行,祛瘀而不傷正。
當歸尾長于活血,兼能養血,有化瘀而不傷血之妙,為臣藥。
佐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助當歸尾活血祛瘀以治标;
更佐性善走竄、長于通絡之地龍,與生黃芪配合,增強補氣通絡之力,便藥力能周行全身。
諸藥合用,則氣旺血行,瘀消脈通,筋肉得以濡養,萎廢自能康複。
本方配伍用藥特點有三:
一是重用生黃芪(四兩),量大力專,既可資生脾胃化源又能顧護經絡真氣,使營衛之氣充足,方能鼓動血脈,可謂“開源節流”。
二是活血通絡之藥用量較小,六味藥的總量僅為黃芪的五分之一,既使全方祛瘀而不傷正,又體現了補氣為主,化瘀為輔的立法宗旨。
三是在黃芪運用上,不僅量重,還要求漸增,愈後繼服、久服,以補“陽”還“五”。
臨床用好補陽還五湯的關鍵是對氣虛血瘀證的把握。這裡所指的氣虛證,主要指黃芪證,因為本方中黃芪的用量高達四兩(120g),黃芪證的自汗而浮腫或麻木不仁而虛浮是必見的。瘀血證則主要表現在舌質上,舌質多紫暗,或有瘀點瘀班。
本方證如下:
1.半身不遂,肢體麻痹不仁,或身體痛;
2.浮腫,下肢為甚,自汗,惡風;
3.舌質多淡胖,呈紫暗色,或有瘀斑瘀點,脈沉緩,細澀。
本方雖然以半身不遂為主要适應病證,但臨床應用不必拘幹此。凡見“氣虛血瘀證”的中風後遺症缺血性腦血管疾患、腦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神經炎、坐骨神經痛、頭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及多種自身免疫性疾患的慢性腎炎、系統性紅班狼瘡等均可使用本方。
本方是黃芪類方中的活血化瘀劑。與桂枝茯苓丸(桂枝類方)、血府逐瘀湯(柴胡類方)一樣,皆用于瘀血證,但區别比較明顯。
桂枝茯苓丸證是桂枝證加瘀血證,故見下腹痛、拒按、頭痛、面紅、婦人月經不調等證,舌質雖然紫暗,但多堅老。
血府逐瘀湯證是柴胡證加瘀血證,故見胸脅苦滿、上腹部脹痛等證,舌質也多堅老。
而本方的黃芪證比較突出,症狀多為肢體運動或知覺的異常,同時伴有自汗,浮腫等,舌質多暗淡而胖。本方證與黃芪桂枝五物湯證都屬氣虛血瘀證,但本方證的瘀血程度比黃芪桂枝五物湯證嚴重。反映在由四肢麻本而為半身不遂,舌象由暗而為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