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詞人:是樹枝還是骨頭,我啃了以後告訴你……
美發師“Tony老師”這陣子出現的頻率有點高,因為全民抗疫,理發店都沒開張,一些單位因此想辦法請“Tony老師”上門為員工服務。為什麼人們叫美發師Tony(托尼)而不是傑克?如果你把“托尼”兩個字好好讀一遍……或許可以捕捉到裡面的梗。
現在的年輕人互相說俏皮話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發微博或微信,說到了某種可能氣味不太友善的事物——襪子和球鞋,制作失敗的食物,汗水浸透的衣服……
他的一些好朋友就會留言說:這是一條有味道的信息。顯然,關鍵詞和核心要素是“味道”。
如果說上述的味道還是屬于物質意義上很直觀的“味道”的話,那麼屬于網絡熱詞的“梗”的味道,就純粹是精神上的了,它關乎典故、幽默、段子,憑意會、理解、領悟、想象等精神和心理活動。
在朋友圈,在微博,經常看到“話說一半”的人,然後有人會在下面留言:“這裡面有什麼梗?”
評論一部影視作品時,作者也經常會說“裡面各種新梗老梗”;
在綜藝節目裡,主持人和嘉賓常常會自謙:“我的梗可能有點老……”意思是自己說的這個典故和段子已經被傳了很久,可能給不出新靈感,引不起笑聲了。
去年的熱門電影《少年的你》有一個争執的點就是“融梗”,意思是作者拿了别人的一個靈感或橋段,由此發展壯大,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是把别人的“梗”,“融”入了自己的作品,把别人的精彩創意融進了自己的作品。
2019年12月,“融梗”這個詞還入選了《咬文嚼字》2019年十大流行語。
70後的童年,圖書還沒有現在豐富,我在有限的圖書和雜志中,不時會看到“故事梗概”這樣的字眼。
那時候小,也不問什麼叫“梗概”,隻生吞活剝地認為大概是故事的主要情節和脈絡,因為我更關心的是“故事梗概”後面的内容:故事的緣起是什麼?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壞人最終有沒有受到懲罰?故事裡有沒有才子和佳人?
“梗”字蹿紅後,我又專門去查閱了“梗概”的官方含義:指粗略、大概的内容、要點或讨論題的主要原則等;也指一種應用文體,常用于電影、電視和小說的故事簡單介紹等。
對照我童年時把“梗概”理解為“一個故事的脈絡和核心”——似乎也算個“八九不離十”。
也曾有好學的網友和我一樣,去追尋過“梗”字的新定義和走紅原因,其中一些網友認為,“梗”是“哏”的别字——不如我們說它們是“通假字”用法?
“哏”是天津方言,基本字義是:滑稽和可笑,或者是滑稽有趣的言語或動作,如逗哏和捧哏,而在綜藝節目中的“哏”,就是橋段、伏筆、笑點的意思。
相對于“哏”,我覺得“梗”确實更能表達上述意思。在流行面對面交流且用口說的時代,“哏”字更好地強調了“從‘口’裡說出來的有意思的話”這個含義。
但到了網絡時代,大家都是刷屏幕刷文字的,“口說”的少了,“眼看”的多了,而“梗”字,既像一根枝葉飽滿的樹杈,又像一根骨架飽滿的羊蠍子,看起來深沉,拿起來方便,啃起來入味,這不就是核心和典故的意思嗎?
來源:嘉興在線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