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牛肉有何與衆不同
對于沒吃過潮汕牛肉火鍋的人來說,心裡可能有十萬個不服,潮汕又不是什麼水草豐美的草原,牛肉會比西北牧場要好?甚至潮汕吃牛跟吃海鮮等經典菜比起來曆史要短得多,跟西北有着悠久吃牛曆史的地方更是沒得比,憑什麼也能火遍全國?
有這些疑問很正常,因為很多人都隻知道潮汕牛肉火鍋好吃,吃過的人啧啧稱奇,口耳相傳,但卻沒有人告訴你們,它為什麼這麼好吃,它的與衆不同之處在哪。
在開始聊潮汕牛肉的與衆不同之處,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些枯燥但重要的概念。
一般肉類切割後,會經曆新鮮期、僵直期、後熟/自溶期、腐敗期這幾個階段。其中僵直期由于肌肉收縮引起失水,且PH變低導緻肉質變酸,是最不适合食用的階段。
而相反,因為新鮮期沒有經曆軀體僵直,所以不會有過多的失水,此時如果進行烹饪,肉質會特别鮮嫩,科學烹饪專家哈羅德也曾對此有過描述:
“動物死後,短時間内肌肉是放松的,此時如果立刻切割烹煮,肉質會特别柔嫩。不過肌肉很快就會緊縮,發生所謂的僵直,如果這個階段煮,肉會非常硬。僵直作用會在肌肉纖維耗盡能源時開始(牛肉大約是屠宰後2.5小時,羊肉、雞肉和豬肉則在1小時以内)....”
而新鮮期的時間特别短,一般牛肉也就是在2-3小時之後就會逐步進入了僵直期。僵直期是因為肌肉的不可逆的永久性收縮導緻的,而且是一個逐漸的、持續性的過程,一開始會有一個僵直遲滞期,變硬與變酸不太明顯,仍還可以食用。但随着進入僵直迅速期,僵直反應的逐步加大,肉會越來越硬,僵直峰值時肌肉硬度可以是原來肌肉的10-40倍!同時由于無氧酵化産生大量乳酸,所以肉質PH值也會明顯改變,肉會變酸,所以僵直迅速期開始後的階段,基本可以認為是不适合食用的。等到無氧酵化反應結束後,酸度變低,PH值回升,這個過程即是解僵,也稱為排酸。
随着酸度的降低,肉開始進入熟成期,肌肉的酶開始發生作用分解各種蛋白質、糖分等,肌肉恢複部分松弛,并産生更加複雜的風味,很多熟成牛排,就是通過這種思路讓牛肉變得更嫩及更富有風味的。
一旦過了熟成期,或者受到細菌侵襲,肉質就開始腐壞,進入腐壞期,也就不再适合食用了。
由于一般新鮮期隻能維持2-3小時,即使加上僵直遲滞期,也大概在4-6小時以内(這個時間跟牛屠宰前的運動、飲食都有關系),所以對于大部分的屠宰場來說,是不太可能這段時間完成屠宰并送到食客的餐桌上的。而由于後期熟成對環境要求很高,保存成本也高,所以我們吃到的肉也不會經曆熟成。因此,我們平時吃的是經曆過僵直期後,解僵排酸就立刻分割上市的肉,也稱為排酸肉。
那潮汕牛肉的特别之處在哪?咱們一個個來說。
1.與時間賽跑
潮汕牛肉,最大的特點就是隻用新鮮期的肉。沒錯,就是屠宰後2-3小時内的肉,新鮮到還在抽搐的肉(說明神經末梢都還沒死):
這也就是哈洛德說的“特别柔嫩”的肉。因為沒有經曆過僵直期,也就沒有經曆過肌肉的不可逆收縮,所以它的持水性是最高的,吃起來非常嫩。熟成肉雖然風味有所提升,但水分在僵直期時候還是或多或少的流失了,它的軟嫩在于起支撐作用的肌絲被酶分解,而不是在于持水性,因此論“嫩”,熟成肉仍比不上新鮮期的肉。
潮汕牛肉要求牛肉屠宰後盡量2-3小時内上桌,最遲也不超過僵直遲滞期開始的時間(4-6小時),這是保證它鮮嫩的關鍵。
有人肯定會問,那換另一個地方的牛肉,也按這種效率屠宰後上桌,是不是也可以做到一樣的效果?
答案是,不行。
原因在于,潮汕牛肉對牛齡、育肥程度、屠宰方式、供應時間、刀工甚至湯底都有極為嚴苛的要求,所有環節相輔相成,最後才成就了潮汕牛肉的獨特之處。而離開潮汕如果如果其中一個環節沒跟上,味道就會差很遠了。
2.選牛與育肥
一般潮汕選的是兩歲齡左右的黃牛,牛齡太小,則沒有牛肉味,牛齡太大則太老。母牛或者閹牛為主,口感會更細膩些。而潮汕本地沒有牧場,所以一般是在四川、貴州等地飼養後,再到潮汕當地育肥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才屠宰。
育肥的作用跟牛排的谷飼是一個道理的,主要為了牛肉有更加豐富的大理石花紋,以及肥瘦相間的絕佳口感。
當然育肥成本是比較高的,潮汕本地育肥過的牛肉,菜市場會賣到一斤100以上,可以是普通黃牛肉的2倍。
國内其實育肥成本一直很高,所以很多地方是不進行育肥的,一百一斤的牛肉也不是各個地方都能普遍接受的,這一點也是限制了潮汕牛肉在外地發展的一大原因。因為潮汕盛行吃牛肉,這個價格也已普遍接受,所以育肥牛肉的供需在潮汕地區相對是平衡的。
3.屠宰方式
目前很多地方已經都使用了規範的人道屠宰,目的是在屠宰前讓牲畜緻暈失去意識,從而使得屠宰的過程沒有痛苦。
一般人道屠宰有電暈、擊暈和氣體緻暈等方式,其中氣體緻暈一般是用二氧化碳使動物窒息緻暈,一次性操作的成本高,所以對于小屠宰場來說基本不會用這種方式。目前各地用的多的還是電暈的方式,這種方式優點是操作簡單,流水線操作,高壓往前一怼,牛就直接暈倒。
但電暈會帶來肌肉的強烈收縮的,像下面動圖裡的豬一樣,四肢僵硬強直:
因此電暈屠宰不太适合新鮮期直接切割食用的,隻能等僵直期後進行排酸處理,具體步驟是電暈—收縮放血—懸吊—排酸—分割。
潮汕牛肉,采用的是比較傳統的擊暈的方式,用器械重擊頭部緻暈,因為擊暈不會帶來肌肉的收縮,所以肌肉可以保持柔軟,擊暈後可以立刻分割,并在2-3小時内上桌。所以單這一點而言,目前大多數地區采用電暈屠宰流水線方式,就很難按潮汕牛肉這種方式來吃。
4.供應時間與産業鍊
因為新鮮期時間極短,需要牛肉在屠宰後2-3小時内上桌。而潮汕地區的牛肉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産業鍊,當地的屠宰場,屠宰的時間也基本是配合火鍋店來的,早上屠宰供中午,下午屠宰供晚上,而離開潮汕,屠宰時間就不一定能保證,很多地方是一天一屠宰的,基本沒辦法支撐這種極限的時間要求。
而且,由于産業鍊的完善,潮汕那邊牛肉如果隔夜或時間久了,是可以虧本回收回去打成牛肉丸的,一斤四五十的牛肉丸每天也要消耗很多,而換外地基本都是那些摻粉低價肉丸的天下,賣不動這個價。如果在别的地方,如果一斤一百的牛肉,當天賣不出,第二天又不好吃了,不拿出來給客戶吃那就血虧了,拿出來給客戶吃又必然會導緻品質口碑的下降,所以要經營起來,除非能非常準确評估進肉量,不然運營會非常困難。
也正是因為潮汕地區整條牛肉産業鍊非常成熟,可以良性循環,整個潮汕地區的消費量也足以支撐起這麼一個産業,因此當地的火鍋店,用于火鍋的肉隻用好肉,新鮮肉,不注水的肉。
同樣打着潮汕牛肉的招牌,甚至是同一家連鎖店,本地店都還是要比外地店好吃很多,這也是産業鍊原因所造成的。
當然,也許以後别的地方潮汕牛肉慢慢火起來,産業鍊也可以慢慢配合得上。
5.刀工
潮汕牛肉是不冷凍的,跟很多别的火鍋店不一樣,因此沒辦法用冷凍刨片的方式,隻能通過人工切肉。雖然目前也有鮮肉切片機,但效果很差,一般火鍋店不會這麼做。
從屠宰場進肉開始,就需要将牛肉分類、去筋、去膜。
然後還要在飯點将牛肉按部位切片,不同部位厚薄切法也不一樣,薄切的可以切出來一片可以這麼長,但卻非常薄,一片剛剛好一口。
這對刀工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加上這麼大的切肉量,所以對刀工師傅需求量和要求都是很高的。
但别的菜系而言,是沒這麼多刀工師傅的需求的,因此很多時候要在外地開一個潮汕牛肉火鍋店,還是會在潮汕挖一些扛把子的老師傅,再去外地招一些學徒,但因為能帶走的師傅不多,所以導緻在外地開潮汕牛肉館,刀工跟本地潮汕牛肉火鍋店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不過現在因為潮汕牛肉火鍋很火,刀工師傅有些地方工資甚至上萬,所以也使得越來越多人從事這一行業,現在這個差距已經在慢慢變小。
6.湯底
潮汕牛肉火鍋的湯底,一般稱為清水湯底,雖說是清湯,但不是真的用白開水,而是用牛骨加南姜熬制的湯,部分店會再配幾塊白蘿蔔或者苦瓜,或者在送幾個肉丸,僅此而已。其他的如果要再加牛丸、牛筋等等,需要單點。
那為什麼說湯底也會導緻外地與本地潮汕牛肉火鍋的差異?因為熬湯用的南姜,是一種潮汕獨有的食材。
南姜又稱潮州姜,對于去腥味很有幫助,在潮州鹵水會大量使用,平時菜市場買羊肉,也會送幾塊南姜以便煲的時候可以去腥。南姜是潮汕獨有的食材,出了潮汕很難找到這種新鮮的南姜,且不易長期保存,幹南姜又與鮮南姜味道有很大差異。所以,除非老闆有心專門從潮汕買南姜回去做湯底,那麼是可以做到一樣的,但有時候出于成本考慮,可能不會這麼做。
正是因為對每一個環節都如此講究,才使得最終上桌的一盤盤看似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牛肉,做到如此極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